说说520 > 都市言情 > 思考中医 > 正文 第7节

正文 第7节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节”不宜是“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解作“治理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和调节”。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c“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c“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6如何学好经典

    1直觉与工具的重要学习经典必须有方法,而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懂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借重工具。经典至少产生在东汉以前,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之最高境界。”的限制,它必须用很精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它那深广的内涵,这是经典的一个特色。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你凭什么去了解经典深广的内涵呢别无他法,惟有从文字开始。了解文字就要借重工具。所以,学习中医经典要有像样的工具书,光是新华字典还不够。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要明白道,当然就要首先知晓文。所以,康熙字典始终是案头翻动最多的一部书。翻弄多了,对文字你就会有感受,你就会觉得中国的文字的确有很多优越的地方,你就会对它生起感情。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关系。所以,看到一个文字,除了查阅工具外,你还要分析它的结构,形部的结构需要分析,声部的结构也要分析,两者都与义有关联。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在古汉语研字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义除与形部有关外,究领域,“右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文说”已是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被广泛确认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的观点。这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个观点的中学过中基我们懂得,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五心内容就是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强调汉字右文多为声未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所以,用一个未,部的语义已然将与脾相关的这样一些生理全包括进去了。这是其学作用。一;其二呢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在内经里称五味,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大家可以考虑,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什么时候呢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呢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个味字,它的形c声c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汉字是人因此,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类最高智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的一种慧的结直觉。二者不可缺一。晶。”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对于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口诀尤其适用于经典的学习。学后世46思考中医的书,我们不用读百遍,有时一遍就行了,而对经典,非读百遍不行,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的典籍。有些人读经一二次就想过关。一二次没有感悟,就以为经典没什么,丢在一旁了。这哪是读经典呢这是把茶当饮料喝了。你把巴赫的曲子当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你怎么会感受出味道呢有关读经,我以为曾国藩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给其诸弟的一封信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记述:“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的这个“耐”字诀,可谓深得读经三昧。当然,对于曾氏的这个诀我们也可以灵活地看,不一定这句不通,就不读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是一定要做的。总之,读经不是三年c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c二月个学期的事,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经要放在案头,更要常置心头。经典是一辈子的必修课,你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学好经典,就必须做这样的打算。3基本条件“信是道源功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德母。”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这就是信受奉行。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c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c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c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c除痛c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66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一节里讲的这个条件,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以上这一章,我们从宏观的方面,理性的方面,和从某些感受上谈了中医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学习中医才没有障碍,学习经典才没有障碍。

    一c伤寒论说什么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伤寒杂病论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前,应该首先弄清楚这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题,通过书名来解决。1伤寒的涵义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c有伤寒c有湿温c有热病c有温病。”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c伤寒c湿温c热病c温病。稍稍具有临床经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c热病c温病。2杂病的涵义伤寒是伤寒论或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经,但,还有一个纬,这就是杂病。杂病与伤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先讲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洪文当上了党的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一个保卫干事,能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有一次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就问王洪文一个问题,说中国到底有多少厕所让王洪文告诉他。王副主席一听这个问题,当时就愣住了,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我又没有作过具体调查,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看到这个尴尬的局面,总理便在一边解围说,这个问题不用作调查,中国就只有两个厕所,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是,哲理却很深。联系到伤寒与杂病的概念,如果我们从发热的角度去认识天下所有的疾病,那么,天下的疾病也无外乎两个,一个就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一个就是不具备这个特征的疾病。天下的所有疾病中,要么是发热的,要么是不发热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既然发热的疾病让伤寒占去了,那么,不发热的这一类疾病就非杂病莫属了。所以,一个伤寒,一个杂病,已然将天下的疾病占尽了,这就是伤寒与杂病的真实涵义。弄清了上面这个涵义,可以解除我们许多的顾虑。过去我们常会担心,光搞一门伤寒会不会太局限了担心搞伤寒的只会治外感,不会治内伤;只会治伤寒,不会治温病;或者只会治内科,而不会治其他各科的病。现在我们知道了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知道了它的研究范围。这些问题清楚了,怎么还会有上面的担心所以,读古书,对书名的理解是很重要的。3论的涵义书名的最后一个字是“论”,大家也别小看了这个字。论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一个与经相对应的概念。所以,要搞清楚论,必须首先搞清经。“经”是什么经就是经典。中医有中医的经典,道家有道家的经典,佛家有佛家的经典。这个经典意味着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门学问里最权威的东西。经典产生的时代,往往就是这门学问最成熟的年代。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经典的这样一个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研习这门学问,就得依靠它,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而经典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作者。经典的作者是很讲究的,像佛家这门学问,只有释迦牟尼所讲述的那些著作能够称经,其他后世的这些著述统统不能称经。儒家的学问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删定的诗c书c礼c易能够称经,而后世的那些同样也不能称经。经典作者的这样一个特殊性,使我们发现,他们都是这门学问的开山祖师,只有开山祖师的东西才能称经。开山祖师亦称圣人,像儒家这门学问,只有孔子能称圣人。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而孔子以后的人统统不够圣人的条件,要称的话,最多勉强称作亚圣c或后圣,亚于圣人c后于圣人。那么,上述的这些圣人,上述的这些经典的作者灭度以后,后人便要对这些经典进行诠释,进行发挥,这些对经典进行诠释和发挥的著述就称之为论。所以说论是与经相对的概念,没有经就没有论。我们从手头的这部书叫论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是诠释和发挥经典的著述。上述这个关系清楚后,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医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把造论的作者当成了医圣,反而作经的黄帝c岐伯没有称圣。这个现象当然有它的原因,张仲景对中医的贡献太大了,他于危难之中拯救了中医,中医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张仲景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张仲景的这个功绩,他被越称为医圣,他的论亦成了经。但是,作为张仲景自己,他是很谦虚的,他并没有把他的著作叫伤寒杂病经,这一点他要比后世的皇甫谧c张介宾高明。有关经论的上述涵义,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关系来说明,那就是“体”与“用”。经为道之体,论为道之用。经以言体,论以明用。没有体不行,如果我们没有强健的身体,那一切的理想都会落空。所以,体是基础,没有它不行。同样,用也很重要,有体而无用,那这个体的意义怎么体现出来我们光有强健的身体,却不去发挥作用,那么这个身体有什么意义呢还不是臭皮囊一个因此,体与用c经与论就是这么一种关系。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要学好中医,经必须读,论也必须读,而伤寒杂病论呢它既具有经的一面,又具有论的一面,它既言体,又明用。就是这么一部著作,大家看应不应该读应不应该把它作为依靠处二c认识阴阳探求至理上面的论题搞清以后,这就开门见山了。接下来的是要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素问里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明热病就是热病,怎么要把它归到伤寒呢寒与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是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它与第一个问题也有联系,伤寒就是伤寒,就是一个病嘛,难经为什么说“伤寒有五,有中风c有伤寒c有湿温c有热病c有温病。”一个伤寒怎么会包括这么多病,这是一个问题;第三呢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为经后世的王叔和为什么径直用“伤寒”来作书名上面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读伤寒论前必须搞清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弄不清,伤寒论你没法子读通。那么,上述的这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搞清呢这里可以借用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的一个窍诀:“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因此,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问里真正的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1认识阴阳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