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520 > 都市言情 > 思考中医 > 正文 第6节

正文 第6节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的a波状态,就是一种唤醒激活右脑的状态。对于上述这个左右脑,我喜欢用另外一个概念来描述和定义。左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脑定义为现代脑;右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脑定义为传统脑。所以,左右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具体地说,现代脑的涵义是什么呢所谓现代脑就是这一世的脑,或者称现世脑,自从你生降到这个世间,与你相关的一切信息就贮存在这个脑里。所以,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这个左脑,它的信息容量有多大呢就与这一辈子的经历有关。经历的时间长短,这个要看每个人的寿命,经历事情的多少,这个要看每个人的阅历。但,总起来说,与它相关的信息就只是几十年,至多百年。这是左脑的大体情况。那么,传统脑呢传统脑的信息要大得多了,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与右脑发生联系。所以,右脑所贮存的东西,或者说与右脑发生联系的这些信息,这些经验,就不仅仅是这几十年,这百年。这个信息关联的跨度可能是几百年c几千年c几万年,甚至若干亿年。而且这个信息,这个经验不是个体的,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整合这有点像道金斯所谓的“觅母”。如果我们借用一个藏传佛教的概念,这个右脑,也可以叫做伏藏脑。什么叫伏藏呢伏就是埋伏潜藏,藏是宝藏,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这个右脑里。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无始以来的意识宝藏都埋伏潜藏在右脑里。我们这样来对比左右脑,就知道这个差别太大,大到难以形容的程度。只可惜现在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现代脑,而没能认识传统脑,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它。大家可以思考,认识右脑,进而开发右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真正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与我们仅仅依靠个体的,非常局限的这几十年,这是一个什么量级的差别所以,认识c研究左右脑,这个意义太大了,大家不可小视它,也不要当作天方夜谭,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我们从脑内革命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可喜苗头。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在近期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其中,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这与我们前面所称的“伏藏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人是传统与学医的人都大体知道大脑的结构,在左右脑之间有一现代的完美个沟通和联结两侧大脑的结构,这个结构叫脑胼体。脑胼结合体。体的存在说明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右脑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换到左脑而为其所用。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生理结构作基础。我这一节的题目叫“读经开智”,阅读经典为什么能开智慧呢其实这个意义就体现在上述这个过程。有效地阅读经典c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伏藏,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从而让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藏源源不断的流向个体。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大家想想,怎么会没有智慧怎么会没有学问呢大家如果从这个高度去认识经典,经典就有意义了,经典就容易学进去了,这是真正的源远流长啊愿意开取你当然,现在许多人不但不会对我们上述的观点表示赞的伏藏吗许,而且还会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该抛弃。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在门外谈传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希望大家能以懦弱者和败家子为戒。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通过适当的“投资”,它可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5认识经典与现代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经典,可以分三方面谈:

    1保守性问题一提起经典,一提起传统,大家都免不了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保守性问题。以为现代文化必然都是开放性的,而经典的c传统的文化,必然带有保守性。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这样一来,传统的东西当然就成了障碍。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文化持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在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博士专门就此谈到了大陆的科学家为什么至今仍未有一位问鼎诺贝尔奖。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响。在中国,诺在这里,我想单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问题提出来与杨振宁贝尔奖的博士商榷。缺失究竟认为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杨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很是不是儒有代表性的。现在要是抽问10个人,起码会有9个人这样家的责任回答。但是,儒家文化究竟有没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证据;没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从哪里找呢当然要从孔子那里找,当然要从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我们翻开论语,哪一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这一点我们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开放性。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也就是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一门文化它有不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学习的方面。在“学而”篇里,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篇的这段教诲,实际上道出了治学的三大窍诀。第一窍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窍诀。它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安排复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复习,大家回想一下,学习了,复习了,是不是就产生了快乐呢是不是就有喜悦呢当然,时习之还不仅是指复习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实践的问题,用的儒家的学问问题。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这个过程是枯燥的,要不就是重行的然,怎么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学问海里没学问。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见到“悦”。没有见到“悦”,那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哪个愿意去做前些年为什么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原因就在这里。海里面有“悦”,书里面没有“悦”。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玉女,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金屋呢所以,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不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学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初学的修行僧,为什么叫苦行僧呢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苦,几乎没有乐趣可言,全靠一个信念在维持。所以,这个阶段戒律很重要,要靠这个戒律来约束,否则坚持不下去。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学以致用了,在用中有了乐趣,有了感受,真正产生了法喜,到了这个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担心你的信心会退失,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来强迫你c约束你修持,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萨道。修行变成了你的生命,修行变成了你的生活。这又叫无勤而作。所以,学问能不能做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这个“学乐”c这个“法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第一个窍诀就是讲的你要设法获得这个东西,这样你的学问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讲兴趣呢兴趣就与这一窍诀有关。第二窍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学而”篇里讲“朋”,显然这个朋不是讲的一般的酒肉朋友,或义气朋友。这个朋友是与学习有关的朋友,是有志于学问的这么一帮人。古人讲: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但,这个同门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去看,同一个师门才叫朋,这个同门是广义的,同一个学门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于学问的都是朋。朋从远方来,这个远方有可能指省外c有可能指国外,有可能来自秦国,有可能来自赵国,当然也可能是楚国c燕国,甚至是偏邦。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人自然带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问。与他们在一起交流,吸取新鲜血液,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按照今天的地理观念,这个远方为什么不可以指西方,为什么不可以指美国呢所以,孔子的这第二个窍诀明明是在讲学习就要善交流,就要有开放。保守和自封会有什么后果呢孔子告诫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第二窍诀。第三窍诀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窍诀也很重要,它讲的是做学问要能耐寂寞。这个窍诀对于做传统的学问,特别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尤其重要。学中医要是不能耐寂寞,三年二年就想出名,就坐不住了,那我劝你尽早改行,改个什么金融或电子,也许会更适合你。学中医要能够沉潜下来,十年c二十年人不知你都不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中医。做学问一要讲兴趣,要有学乐,学习要想坚持下去就必须有这个东西;二要开放,要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孤陋寡闻;三是学问要做得深,要真正成为学问家,就必须能耐寂寞。大家想一想,这三条能够少吗一条都不能少从孔子给出的这三大窍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哪有一点保守性呢根本没有以上我们是讲道理,讲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可以摆事实。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主要有三大块,就是儒c释c道。其中儒c道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释家则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中,儒家始终是主导文化。讲三家文化,大家就应该留意一个问题,释家文化是怎么传入我国的这个异域文化的传入说明了什么儒教祖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年代亦大致相近,约在公元前565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距孔子不过400余年的时间。这正是儒家文化非常鼎盛的时期,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皇帝老子就以这家文化来治理天下。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是说话算数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个极简单的事实,如果儒家文化是一门保守性很强的文化,如果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那么,在这个时候,佛教这个异域文化有可能传入中国吗简直一点可能也没有就凭这个事实,已经足以说明儒家文化是一门开放性c吸纳性很强的文化。哪有一点保守可言说儒家文化保守,很显然,这个儒家文化已然不是孔子所创立的这个文化,而是被后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歪曲了的这个文化,这哪能算是儒家的文化呢所以,要了解儒家,就一定要到孔子那里去了解,这才算正宗。同样,要学正宗的中医,也一定要从经典着手,这就避免了以讹传讹。这是我们强调学习经典的另外一层意义。

    2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谈到经典的特殊,以及它与现代的差别,我们可以作一个很形象的比较,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古典音乐与流行曲在现代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卷,在年轻人当中,甚至扩大到整个人群中去调查,看喜欢流行音乐的有多少喜欢古典音乐的有多少我感觉这个问卷不问即知,喜欢流行音乐的占绝大多数,喜欢古典音乐的寥寥无几。大家可以看一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现代的人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反映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流行歌曲在过去叫做下里巴人,它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它似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发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态下,你一听都会知道它是首爱情歌曲。可是古典的音乐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我们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你不静下心来,你不认真的去感受,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音乐和歌曲都是为了抒发内心,表达志意。流行歌曲较古典音乐在表达上虽然更加直截了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很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感情,这种很浅白的旋律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偏爱它呢从这样一个喜好,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浮躁心理,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他们只喜好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这种情况令人忧心。在中医界,为什么要取消经典为什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中医界的这个情况正好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经典就好比古典音乐,而现在的这些书籍,包括各种教材,就好比流行歌曲。经典的东西不像现代的教材这样白,拿起来什么就明了,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去悟。这个过程与听受古典音乐十分相近。要真正感悟出“味”来,并不那么容易,而一旦你感悟出这个“味”了,你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你才知道音乐的真正生命力在古典音乐那里。同样,中医的真正生命力亦存在经典里面。诸位还是“吃大家应该都喝过茶,喝过饮料,茶与饮料有什么区别茶去”呢饮料很方便,打开来就能喝,而且立马可以尝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么方便了,它讲究沏泡,特别是功夫茶,这个过程很讲究,而且味要慢慢品,这个比饮料要麻烦得多。所以,很多人没这个耐心,宁可去喝饮料。但是,饮过以后的回味,饮过以后的感受,饮料是没法跟茶比的。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有点像品茶与喝饮料,大家可以认真琢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喝饮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样也不能用流行歌曲的标准去衡量古典音乐,如果我们把茶当成饮料来喝,这个味你是品不出来的。

    3中基能不能取代内经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c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茶杯能盛得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下茶壶吗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c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c发展c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c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c发展c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我们靠什么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来天人合一。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