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520 > 历史军事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 第52章 碌碌无为刘欣弃世 飞龙在天王莽再起

第52章 碌碌无为刘欣弃世 飞龙在天王莽再起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1

    刘钦、刘良兄弟俩口中,一直唏嘘感叹,热烈谈论的皇帝,就是刘欣,后世所称的汉孝哀帝。

    就在刘钦、刘良兄弟,闲聊朝廷政事不久,就到了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的夏季。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志大才疏、疾病缠身的大汉皇帝刘欣,在未央宫白虎殿里突然驾崩,终年二十三岁。

    刘欣一死,就树倒猢狲散,刘欣的外戚幸臣,纷纷遭殃,汉朝廷中央朝廷的形势突变。

    2

    刘欣字和,原为汉朝廷藩王定陶王。

    刘欣原本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汉成帝刘骜的侄子,定陶恭王刘康的嫡长子。

    定陶恭王刘康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傅太后。

    汉成帝刘骜,是元帝刘奭的正妻皇后王政君之子,而定陶恭王刘康,是汉元帝刘奭的妃嫔傅昭仪之子。

    汉成帝刘骜与定陶恭王刘康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那时的大汉朝廷,还没有什么民选朝廷的概念,实行的是父传子的皇位继承制。

    从继位的资格上来说,出生旁系的刘欣(哀帝),继位大汉皇帝,并不是非常名正言顺。

    刘欣继位的合法性,在当时的大汉朝廷,就已经受到了官吏百姓的质疑和争论。

    所以,刘欣登基以后,一直担心与大汉刘姓皇室血缘关系近的宗室侯王,篡夺他的皇位,而花很大的心血和心思,甚至不惜制造冤假错案,去加紧防备宗室侯王,篡夺他的皇帝之位。

    但如果刘欣(哀帝)能够顺应民心,休养生息,革新弊政,任人唯贤,公正施政,也许能够赢得民心,获得当时的大汉官吏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不会过分地计较他继位皇帝的合法性问题。

    然而,这个短命的皇帝刘欣,继位几年的所作所为,却令大汉百姓沮丧不满,令人愤怒疼惜。

    3

    汉哀帝刘欣,在定陶藩国之时,就亲眼目睹了自孝成皇帝刘骜即位以来,大汉朝廷中央王朝的权力,被王氏等外戚掌管,逐渐脱离皇帝掌控的严峻形势,心里深为痛恨,发誓改变这种处境。

    及至登极,刘欣欲亲自掌控皇权。

    于是,刘欣遂以各种借口,屡次诛杀和贬斥大汉朝廷著名的公卿大臣,驱逐外戚皇亲,想效法先祖汉武帝和汉宣帝的作为,加强君主的权威,以实现中兴汉室的雄韬伟略。

    然而,刘欣在富贵中出生成长,年青幼稚,根本不知人生疾苦和理政要诀。

    他不知道大汉朝廷的病根和弊病所在,并不通晓执政的要领,也不想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去锐意革新,兴利除弊。

    他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宠任奸佞,听信谗言,憎恨那些忠直廉洁,不肯顺从自己的能臣贤臣。

    加之刘欣优柔寡断,性格柔弱,受到祖母傅太后多年的钳制,缺少决断的性格,以及他体弱多病,沉迷骄奢淫逸的生活,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国家大事。

    结果,大汉王朝的国势,在他短短执政几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急速地衰落了。

    刘欣一心为私,任人唯亲,带头破坏汉朝廷规则,以巩固皇权,为家族外戚谋利为己任。

    汉朝廷君臣,并不是像他们在圣旨章奏里,所口口声声号称的那样,以天下为公,以顺应民心为宗旨。

    也难怪大汉朝廷的官吏百姓,会对刘欣怨怒交加,切齿痛恨,不断地用风言风语,来质疑他即位皇帝的合法性。

    但这个大汉帝国的最高领袖,这个大汉帝国至高无上的君王,最后却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当然,并不是因为刘欣这个人是什么明君圣贤,为大汉帝国立下了什么丰功伟绩,或者是造福于一方百姓,而留下了美好的名声。

    而仅仅是因为,刘欣是古代帝王中,一个臭名昭著的“同性恋”患者。

    刘欣作为一个拥有了至高无上权力的大汉皇帝,本来应该是有无数的官吏百姓,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或者屈服于皇权的淫威,为他大肆歌功颂德的。

    假如他能够有幸降生在当今的文明世界里,他当然也不会如此落寞,受人唾弃。

    除了刘欣因为他自己手中拥有的无上皇帝权力,而可能受到人们的热捧,歌颂,膜拜以外,甚至他还会被那些追名逐利的阿谀奉迎之徒,称为圣帝,肯定还会拥有万千痴迷的粉丝,因为他天生具备了一种,超越一切明星的特殊潜力,那就是皇权!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君王刘欣,其实当初运气特好。

    因为门第和机缘,刘欣天生拥有了掌控最高国家权利的优势,有希望得到臣民的青睐和首肯。

    他甚至有可能,被誉为开拓进取的领军级先锋人物,或者是大师般的重量级人物。

    遗憾的是,刘欣生不逢时,又坐错了自己的位置,不幸成为了大汉王朝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却无所作为的昏庸帝王。

    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注定了作为君王的刘欣,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让无数无辜的庶民,为他的荒唐与昏庸,而殉葬牺牲的所谓圣君。

    4

    那时,刘欣即位后的那些荒唐可笑的施政措施,在大汉王朝全国官吏庶民的心中,当然也包括刘钦、刘良兄弟俩的心里,就成为了一件十分让人难以接受,内心极度排斥的东西。

    刘欣(哀帝)少年之时,原本不好声色,还算一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志青年。

    刘欣刚即位时,也曾经立志,做个像武帝、宣帝那样,有一番作为,造福百姓的有道明君。

    哪曾想,刘欣刚即位不久,外戚傅姓家族(刘欣祖母族)、丁姓家族(刘欣母族),就与老外戚王姓家族(太皇太后王政君家族,即王莽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权力纷争。

    面对权力纷争,刘欣不知所措,彷徨不安,只知道依靠自己的外戚,来帮助他稳定和治理江山社稷。

    在整肃王氏家族势力的斗争中,刘欣(哀帝)逐渐将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奉为行动的纲领。

    刘欣认识到自己身为皇帝,决不能像先帝汉成帝那样,让皇权大权旁落,必须政由己出,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

    所以,即位之初,刘欣(哀帝)就贬斥了权高位重的大司马王莽,而任命自己的老师琅邪郡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佐朝政。

    大司马师丹一上任,就立即顺应形势,革新弊政,向皇帝提出了限田、限奴的惠民、利民的革新措施,以利于朝廷赋税收入的增加,缓解社会危机。

    大司马师丹,希望大汉朝廷,能够借助这些改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拢系天下民心,使大汉王朝,逐渐摆脱衰落倾颓的厄运。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革新久已形成的弊病,经过群臣的讨论以后,大司马师丹就与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目光深远的大臣一道,制定出了具体的改革政策,即限制土地、奴婢数量的种种规定。

    法令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则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以一百人,普通吏民以三十人为限;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畜奴婢,一侓没收入官,由朝廷进行重新分配。

    这个方案,既照顾到了天下无地或少地百姓的利益,也给了官僚豪族大姓以极大的优待。

    但大司马师丹主张实施的这项改革措施,最终却还是遭到了那些把持朝政的,既得利益阶层的权贵们的竭力反对,坚决的抵制。

    限田、限奴令一经发布,首先就遭到了皇帝的新贵丁姓、傅姓等外戚的竭力抗拒。

    这些贪婪的新贵,宁愿大汉帝国灭亡,也绝不愿意对天下百姓,做出丝毫的让步和妥协。

    刘欣(哀帝)对这一限田、限奴的革新诏令,也就最终没有力量,去加以大力的支持实施了。

    限田、限奴革新的结局可想而知。

    朝廷限田、限奴革新的诏令,最终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大汉朝廷不平、不公的土地、赋税政策,越发令天下穷苦百姓日益窘困,官吏百姓失望万分,怨声载道。

    他们对当政者的贪婪,无耻,越发怨恨,渴望改朝换代,以换来新的转机。

    穷苦无地的百姓,悲苦的奴婢们,反抗暴政,背叛苛酷主人的心思,也油然而生。

    刘欣(哀帝)在驱逐了以大司马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的权臣以后,皇权开始巩固。

    这时的财政越发捉襟见肘,刘欣也更加意识到了土地改革的迫切和朝廷面临的巨大阻力。

    可是,他最后实际去做的,却只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维持已有的利益格局,并不打算做大的变革,以免得罪那些新旧权贵家族,导致皇位的不稳。

    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之下,刘欣开始大肆宠爱**董贤等新贵佞臣,竟然把国家大事,统统交给这个年纪轻轻,没有任何理政经验,但深受自己宠爱和信任的大司马董贤,去处理。

    刘欣(哀帝),大司马董贤君臣,对国事不思变革,满足于得过且过的日子,致使大汉王朝的朝政,越发混乱腐朽,荒唐无知的政策法令,层出不穷。

    天下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加没有希望,更加无所适从,怨恨丛生。

    善良的大汉百姓,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美满的幼稚可笑的希望,寄托在一二贤明的权贵,或英明的君王身上的举动,最终就只有以失望告终了!

    到了最后,作为一国之君的刘欣,不仅没有带头,去支持大司马师丹等人设计的变革措施,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他甚至自己带头,去公开破坏朝廷制定好了的法令规矩。

    作为一国之君的刘欣,自己就违背朝廷制定的法令,竟然一次性地赏赐给了自己最宠爱的**董贤,两千顷的土地,是汉朝廷制定的限田令最高额度的近七十倍。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

    朝廷制定的限田、限奴婢令,最终不仅成了一纸美丽的空文,还成为了戕害百姓的毒药和利器。

    朝廷制定的限田、限奴婢令,不能够顺利实施,让普通官吏与黎民百姓,更加不满和怨怒。

    下层百姓,深深感觉自己受了汉朝廷君臣的欺骗与愚弄,更加痛恨上层统治者的欺诈、贪婪与无耻。

    除了限田、限奴婢的法令之外,刘欣(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的革新的诏令,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

    从表面看起来,那些法令,都极具欺骗性,都是那么的冠冕堂皇,美丽迷人,具有大汉梦的特色。

    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法令。

    但这些旨令,最后全都成为了纸上谈兵,或是海市蜃楼一类的东西。

    是给渴望土地,渴望自由富裕的农民、奴婢画的一张饼,根本无法充饥。

    最终这些美好的旨令,都成为了一纸空文。大汉朝廷仅有的一点威信,也丧失殆尽了。

    从此以后,下层百姓就再也不相信,以刘欣为代表的大汉朝廷君臣,所宣扬的那些所谓的善政了。

    刘欣(哀帝)空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使大汉帝国战车的车轮,加速向深渊滑去,无人能够阻止。

    5

    作为一国之君,刘欣一生,最终无所作为不说,还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患者,上演了‘断袖之癖’等等令人作呕的丑闻,饱受天下黎民百姓的指责和诟病。

    刘欣(哀帝)几乎天天与宠爱的董贤等,鬼混在一起,甚至与董贤夫妻同床共寝。

    如果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欣(哀帝),宠爱**董贤,还只是刘欣作为一个皇帝的私生活的话,文武百官及百姓们,大可睁只眼闭只眼。

    但作为最高领袖的皇帝,刘欣却公开废弃破坏大汉朝廷制定的律令规矩。他任意地赏赐董贤等宠臣大批的田地,带头违反限田令等朝廷的各种法令法规。

    作为皇帝的他,不仅使大汉朝廷的政令法律,成为了一纸空文,而且他的轻率无知的举动,严重损害毁灭了朝廷的信用和权威。

    令全国臣民最为愤愤不平的是,刘欣(哀帝)任人唯亲,把朝廷的官职,任意地授予自己亲信的佞人亲人。

    **董贤,除英俊,漂亮,贪婪,善媚以外,其实并无真正本事。

    可是,他年纪轻轻,却位居大司马,大将军等三公之职,令天下贤人,对这些窃国大盗们,无不深恶痛绝。

    吹嘘拍马,阿谀奉迎,就成为了大汉朝廷上下,最为壮观的一景。

    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民,为国做事谋利的人,反而大受奸佞之徒的打击,得不到正常合理的升迁,享受应有的利益。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地为民谋利,为大汉朝廷办事呢?

    刘欣(哀帝)在位末年时,体弱多病,更加慌于政事管理,就连先皇汉武帝的陵寝,也被天火烧毁。加上天灾频频,民众苦不堪言,人民怨声载道。

    上天的警告,民众的怨怒,刘欣(哀帝)却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6

    到了最后,刘欣(哀帝)终因贪色纵情,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天下百姓私下里纷纷传言,刘欣(哀帝)和汉成帝刘骜类似,都是死于服用春哥过量。

    当刘欣(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驾崩之时,大汉朝廷已经是日暮西山,摇摇欲坠。

    中央皇室的权力,也更加衰退。朝廷大权,又再次滑落到了以太皇太后、王莽为首的外戚王姓家族之手。

    就这样,大汉帝国的仁人志士,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由于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两代昏君的胡作非为,王家、冯家与傅家、丁家等外戚豪强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而让大汉帝国的战车,加快速度,向坠落的悬崖边飞奔而去。

    7

    太皇太后王政君,得到刘欣驾崩的消息以后,亦惊亦喜,暗中积极准备。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刘欣驾崩的当天,太皇太后王政君,率领自己的亲信侍从胡逊、胡宝宝等一大帮子人,迅速驾临皇帝居住的未央宫。

    太皇太后王政君亲自动手,收走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接管了皇帝的权力。

    收走皇帝玉玺和绶带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脸色阴沉,心里忧郁不安,没有显露出一点喜气。

    太皇太后王政君,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做好恰当的安抚布置以后,迅速地回到了长乐宫里。

    接着,太皇太后紧急颁布懿旨,召见大司马董贤,前来长乐宫,协商皇帝后事的处理问题。

    二十三岁的大司马董贤,接到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召见旨意以后,内心顿时恐惧不安起来。

    大司马董贤,立即忐忑不安地前往长乐宫,去拜见太皇太后,接受太皇太后的懿旨。

    太皇太后一眼看见,在东厢里惴惴不安,等待接见的大司马董贤,不禁有些怜惜起来。

    脸皮白净,面貌英俊,还没有脱掉一脸稚气的大司马董贤,双眼通红,哀伤不已,就像那狂风中的残花落叶。

    太皇太后所问的第一句话,就令大司马董贤,越发惶恐不安起来,不知究竟如何去应对太皇太后的询问。

    太皇太后王政君挥手,让董贤进来坐下,然后态度和蔼地询问董贤,有关皇帝丧事的处理问题道:

    “大司马啊,皇帝突然驾崩,哀家十分悲伤。

    臣民百姓也哀痛惶恐,帝国不宁。

    大司马权高位重,身系社稷安危。

    请问大司马大人,你有什么想法,打算如何去料理皇帝的后事,安定朝廷,抚慰万民啊?”

    大司马董贤年轻幼稚,见识短浅,经验才干不足,当初完全依靠刘欣的宠信璧爱,而登上大司马高位,并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也没有能够应对危机的韬略。

    实际上,大司马董贤,也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亲自负责,独自去处理皇帝丧事等国家大事的经验。

    一听这话,大司马董贤越发忧惧,内心惶恐不安,顿时手足无措起来,脸色变得煞白。

    大司马董贤心里无数,根本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回答太皇太后的问话。

    董贤只有脱下自己的官帽,惊慌失措地向太皇太后谢罪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臣年轻不懂事,没有处理皇帝丧事的经验,还请陛下多多教诲。”

    看着大司马董贤可怜兮兮、一筹莫展的样子,太皇太后的同情和怜悯更加强烈。

    太皇太后带着一些哀怜的神态,看了看六神无主的大司马董贤,然后继续用亲切和蔼的话语,安慰董贤说道:

    “孩子啊,皇帝驾崩,哀家也是悲痛欲绝,无心理事。

    哀家知道,皇帝与你的真挚感情,深刻理解大司马哀伤至极、无法自持的情形。

    孩子啊,你不要着急,也不要太过伤心和难过。

    你年纪轻轻,历练不多,没有经历过多少国家大事,不知道如何料理皇帝后事,情有可原,哀家并不怪你。

    哀家想找个人帮你,你看咋样呢?

    新都侯大人(王莽),也是皇帝的至亲,先前曾以大司马的身份,办理过先帝的丧事,十分熟悉朝廷的旧例规矩和丧事的办理流程。

    哀家命新都侯大人来辅佐你,负责处理大行皇帝的后事,你认为如何呢?”太皇太后问董贤道。

    董贤听了,如释重负,他不假思索,立即叩头谢道:

    “有新都侯大人的帮助,那就太好了!多谢太皇太后陛下的指点。”

    “既然大司马大人没有异议,就这样办理!

    孩子啊,你回家好好地休息去!你要不要太过忧伤,节哀顺便才是!朝廷还需要你!”

    得到董贤的同意以后,太皇太后立即下诏给尚书,并派使者骑马,去速召王莽进宫听旨道:

    “太皇太后懿旨:

    皇帝驾崩,帝国不宁。非英雄豪杰,大贤烈士,忠臣良弼,不足以安定社稷,抚慰百姓。

    新都侯莽,帝国元勋,皇帝至亲,一生忠于皇室,竭尽忠诚。

    先前,曾经参与办理过先帝的丧事,熟悉旧制和典章制度。

    兹下诏,所有征调军队的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和期门武士等的管理指挥等事宜,一律都归前大司马新都侯莽掌管处理;皇帝的丧事,也全权交由新都侯莽负责办理。钦此!”

    太皇太后的诏令一下,顷刻间,朝廷的形势逆转。

    新都侯王莽,就由一介普通侯爵,重新变成了大权在握,可以发号施令的权臣了。

    接到太皇太后的懿旨以后,王莽不敢耽搁犹豫,急急忙忙地赶到了长乐宫,去拜见姑姑,聆听教诲。

    姑侄俩,立即会商了起来。

    8

    很快地,姑侄俩就会商妥当了。

    “太皇太后陛下:

    皇帝突然驾崩,帝国不宁,百姓惊惶,又是阴谋家们猖狂活动的时候了。

    臣以为,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朝廷大局,处理好当前朝廷最急迫的问题。

    只有处理好皇帝的后事,找好皇家接班人,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朝廷大权失控,恐将危害朝廷大业。”

    王莽建议道。

    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心里也十分清楚,王莽所说的是正理,只有掌控朝廷大权,清除掉那些阴谋反叛的异己,才能够不给阴谋家任何机会,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安宁。

    于是,太皇太后陛下赞同道:

    “巨君所言甚是!朝廷三公,只有大司徒孔大人,还稍稍靠得住,大司马大人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怎么能够依靠呢?”

    王莽见太皇太后赞同,暗自高兴,急忙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陛下委任臣担当大事,臣万死不辞。

    问题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臣如今只有一个新都侯的封号,怎么能够指挥群臣,完成太皇太后陛下交给的重任呢?”

    王莽并不想在至亲的姑姑面前,掩饰自己的心思,掩饰自己一直十分渴望,重新回归大司马位置的心情。

    “况且,天下贤良士大夫,都对大司马大人等朝廷新贵,非常忌恨,断不会配合大司马大人,处理好皇帝陛下后事,安抚好百姓。

    这是臣心里深深忧虑的。”

    王莽立即把自己的矛头,对准了大司马董贤。

    王莽清楚,要重新掌控大权,获得梦寐以求的大司马之位,不搬倒董贤是,绝对不行的。

    王莽说到这里,太皇太后陛下深受触动,赞同道:

    “巨君忧虑得对!如果董贤在后面掣肘,怎么能够安定国家,抚慰万民呢?”

    王莽急忙向姑姑太皇太后献计道:

    “太皇太后陛下英明!

    陛下啊,臣以为,要稳定社稷,必须掌握足够的权利才行。

    如果不率先果断地处置掉大司马董贤,可怕就会给阴谋家留下反击的机会。

    臣建议,只有首先剥夺董贤的大司马之位,臣才能够更好地发号施令,完成太皇太后陛下的重托。”

    太皇太后点头称是道:

    “还是巨君深有见识。哀家今天授权于你,你立即放心去办,不要有丝毫耽搁,不要有什么顾忌。

    当前朝廷局势窘迫,不依靠巨君力挽狂澜,稳定社稷,还能够依靠谁呢?”

    姑侄俩协商妥帖,王莽急忙告辞而去。

    9

    接到太皇太后的授权以后,王莽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了起来。

    太皇太后的懿旨,迅速地贯彻了下去。

    尚书们会意,迅即上书太皇太后,弹劾大司马董贤,指责大司马董贤的罪行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等发现,在皇帝病重之时,大司马董贤,依然玩耍嬉戏,纵情声色,没有把君王的安危,放在自己心上。

    大司马大人,既没有亲自为皇帝侍奉医药,也没有亲自去照顾皇帝病体,属于严重失职,辜负了皇帝对他的宠信和挚爱。

    臣等建议,立即剥夺董贤的大司马权力,禁止他进入宫殿禁卫军中,让董贤立即回家去,反省他自己玩忽职守、辜负皇帝的罪行。”

    太皇太后准奏道:

    “诸位爱卿言之有理。准奏!”

    太皇太后的懿旨,很快就得到了执行。大臣们的弹劾,立即开始生效。

    呆在自己家里,哀悼皇帝的大司马董贤,听说自己已经被太皇太后下旨,剥夺了大司马、卫将军职位,失去了禁卫军中的指挥权力以后,立即惊慌失措起来。

    “哎呀!大事不好!我自己大势已去,大难临头了,我该怎么办呢?”

    董贤彷徨无计,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董大人,如今是太皇太后陛下发号施令。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阁下还是放低身段,到长乐宫,去请求太皇太后陛下的饶恕!”

    属下董璇建议道。

    “董大人言之有理!董贤如今山穷水尽,别无他法,也只有如此了。”

    董贤听从建议,只好亲自到太皇太后居住的长乐宫的宫殿大门前,脱下自己的官帽,赤着双脚,向太皇太后叩头谢罪,希望能够幸免于难。

    然而,为时晚矣!

    太皇太后王政君和新都侯王莽,深谙痛打落水狗的原则。

    第二天,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拿着太皇太后的懿旨,就在长乐宫的宫门口,正式宣旨,罢免了董贤的大司马官职,并斥责董贤说道:

    “大司马董贤,年轻幼稚,不明事理。未经历过任何磨练,对朝廷没有任何贡献,不负众望,当大司马不合民心天意。

    兹奉诏,着即收回大司马的印信和绶带,免去他的所有官职,遣回宅第反省。”

    董贤接旨以后,十分绝望。

    他神情恍惚,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里。

    董贤心里很清楚,皇帝驾崩,太皇太后陛下掌权,如今是树倒猢狲散,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为了免于受辱,拖累家族覆灭,当天,董贤就与自己的妻子一道,在家里自杀了。

    10

    得知董贤夫妻双双自杀身亡的消息,董贤的家人惶恐不安,忧虑万分,慌忙趁夜将他们夫妻的尸体,偷偷地埋葬了。

    “新都侯大人,大司马董贤大人已经自杀身亡,敬请大人布置如何处置!”

    王莽听到大司马董贤自杀身亡的消息以后,亦惊亦喜,但心里还并不放心,疑心董贤夫妻是诈死,于是命令主管官员向太皇太后禀报。

    主管官员得到王莽的授意以后,立即把董贤夫妻双双自杀的消息,向太皇太后上奏,并请求太皇太后下诏,发掘董贤夫妻的棺柩,把棺柩抬到监狱中,去详细验视,查明真伪。

    太皇太后迅速同意。

    官员们急忙把董贤夫妻的棺柩,抬到监狱中去详细验视。

    经过官员的检查核实,证明确实是董贤夫妻的尸体以后,王莽这才放了心,就下令将董贤夫妻的尸体,埋葬在了狱中。

    朝廷大权,重新回到了以太皇太后和王莽为首的王氏家族的手中。

    11

    大司马董贤自杀身亡后不久,太皇太后就下旨给汉朝廷文武百官道:

    “诏令公卿百官,举荐可担任大司马的人选。”

    从前,王莽曾经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大司马,深受百官信任。

    只是后来迫于刘欣的压力,为避开刘欣外戚丁、傅两家外戚,王莽才辞去大司马的职务。

    以丞相孔光为首的大臣们,当然完全领会太皇太后的心意。

    文武百官都一致上书太皇太后陛下,认为王莽十分贤良,才干卓越,又是太皇太后的至亲,值得委以重任。

    满朝文武百官,自大司徒孔光以下,几乎全都推举王莽出仕,担任大司马,只有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两人,对这个意见,持有异议。

    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两人,关系友善,两人私下磋商,一致认为,外戚掌握朝廷太大的权力,对皇室并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协商妥当,前将军何武就禀告太皇太后说道:

    “陛下:

    往昔,惠帝、昭帝之时,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家族把持朝政,伤害社稷,几乎危及刘氏江山。

    而今孝成、孝哀两帝,接连没有后嗣,正应当选立刘氏近支亲属为新皇帝,加强皇帝主干的权威,不应再让外戚大臣,独专朝廷大权,带来难以破除的隐患。

    臣私下认为,应让外戚跟皇族以及其他大臣官员,互相掺杂,互相制约平衡,治国之策以此为宜。”

    左将军公孙禄,也做了类似的建议。

    太皇太后心里早就已有打算,但还心存疑惑,于是问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道:

    “两位大人:

    既然你们是如此看法,担心外戚专政,尾大不掉,那么你们认为,朝廷贤良士大夫之中,谁人最适合担任大司马这一要职呢?”

    于是,前将军何武就向太皇太后举荐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私下以为,左将军公孙禄大人,刚正不阿,晓畅军事,就是大司马的合适人选。”

    而公孙禄,也向太皇太后举荐前将军何武道:

    “太皇太后陛下:

    臣私下以为,前将军何武熟悉公务,忠心耿耿,曾经担任过三公,很有理政经验,最适合担任大司马一职。”

    太皇太后一听两人相互荐举,不禁皱了一下眉毛,急忙说道:

    “大司马身系国家安危,此等大事,不宜草率,必须慎重考虑才是!

    两位大人,你们下去,待哀家与文武百官协商之后,再行任命。”

    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两人的相互荐举,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引起了王氏家族等外戚的愤恨和仇视。

    两人的相互荐举,弄巧成拙,更加坚定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意志。

    于是,在大臣们商讨之时,太皇太后提出否决意见,认为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两人的相互荐举不妥,对文武大臣道:

    “诸君:

    为国选才,应该大公无私,以国家大义为上。

    虽然说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但也要合服大义原则才是。

    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两人,相互荐举,不是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吗?

    此风不可长。怎么能够让私人情谊,朋党之争,临驾于国家大义之上,败坏国家大节呢?”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八日,太皇太后王政君不顾部分大臣的异议,果断颁布懿旨,任用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主管尚书事务。

    自此,王莽重登大司马之位,成为了大汉朝廷事实上的摄政,重新掌控了汉朝廷的大权。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