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520 > 历史军事 > 曹门三杰 > §§第三章 曹丕

§§第三章 曹丕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评论大家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

    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沒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來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

    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來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c《赞象》c《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

    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來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來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c《槐赋》c《征思》于之《玄猿》c《漏卮》c《圆扇》c《橘赋》虽张c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c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c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翟备色而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文学成就

    曹丕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之后他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过着贵公子c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学创作反映的内容是远不及曹操丰富的

    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一个是形式多种多样四言c五言c六言c七言c杂言无所不有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采用的新形式曹丕的五言诗如《清河作》写对深厚的爱情的向往《于清河cihai2c_0139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离别的痛苦《杂诗》写游子思乡之情都是较好的作品如《杂诗》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前六句用比兴手法描写客子身不由主流离他乡的境遇后四句揭示出滞留他乡的客子惴惴不安的心情这些地方都明显地看出汉乐府和古诗的影响

    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两首特别值得注意其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來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诗人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來描写把她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细腻委婉地表现出來语言浅显清丽很能表现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七言诗在曹丕以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燕歌行》是汉乐府旧題汉古辞已经不存但从曹丕以后凡是写这个題目的也全是七言这一点看來很可能这个曲调原來就是配七言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形成和乐府的关系不过曹丕所用的七言还是新起的形式逐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到了刘宋时代的鲍照它才在艺术上趋于成熟

    曹丕也比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写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论文》则善于议论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都简明中肯此外他的《与吴质书》c《又与吴质书》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对后來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曹丕这些散文表现了建安散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丽的特色

    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c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c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c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c个性有清c浊的不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由于作家的气质c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c成就的千差万别作家的气质c个性是先天的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c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來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c元气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c“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c“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c才性c思想修养c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c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c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并引“文以气为主”的论点肯定曹丕论孔融c徐干c刘桢的看法认为是“并重气之旨也”刘勰虽然肯定先天气质c才性对创作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有其认识上的局限;但同时又认为后天的学c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作用说“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均见《体性》)认为“学业在勤”c“素气资养”(《养气》)这是对曹丕“文气心”的发展

    唐代韩愈所论“言与气”的关系与曹丕所论有所不同韩愈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所以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不过韩愈所说的“气”与曹丕c刘勰等人说的“气”又有某种联系气势之所以盛文章的内在力量之所以强与作家的个性及平时的学养功夫也分不开所以韩愈说“不可以不养也”

    宋代的苏辙在刘勰论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一方面承认“文者气这这所行”;另方面又强调“气”在后天修养的重要说“气可以养而致”关于怎样养气提出:一是内心加强修养如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二是增强外境阅历如司马迁的“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对此二者苏辙更重视后者这比离开社会活动大谈作家气质c才性的观点更有实际意义当然这与深入社会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他难免的历史局限

    文学理论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坛与吴质书说道:“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可见当时曹丕和文士们是很亲密也是很投机的从他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看出曹丕对文学是很重视的而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论·论文》便集中的表达了他的见解:

    首先在《典论·论文》中曹丕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了文学和其他著作的区别研究了文体对风格的要求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文体论其中说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即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体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点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时代文史哲相互夹杂浑然一体着眼点在“本”而不在“末”;两汉时期虽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学之外但也沒有系统性的提出文学的体裁和类别把“本”“末”结合起來提出文体论的这一创造性观点的就是曹丕当然曹丕对文体的阐述也并不十分具体但他的观点对后來文体论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魏征的《群书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论》中的《序作》c《赞象》c《铭诔》就可以说是对曹丕的观点的详细阐释与发展其中“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就是曹丕的“书论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评汉碑铭文之虚妄就是对曹丕“铭诔尚实”的阐释又如刘勰《文心雕龙》从《辩骚》到《书记》二十一篇都是从文学本身出发对文体论的研究后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科也完全与曹丕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类似可见曹丕文体论的提出既划清了文艺作品与其他思想类历史类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动了后世对文体的研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曹丕所认为的“尚实”的不仅局限于铭诔之中他在《答卞兰教》中说“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可见他认为其它文体的作品同样应该“尚实”其实曹丕本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人《折杨柳行》中明说了“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这样的思想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來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來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c《槐赋》c《征思》于之《玄猿》c《漏卮》c《圆扇》c《橘赋》虽张c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c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c班〔之〕俦也”那么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翟备色而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风骨》篇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还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念也”也就是说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会有风骨的也就不会有气可见曹丕所说的“气”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作品的风格

    后世评说

    “忧來无方”与“自使怀百忧”

    论曹丕与曹植文学特点的差异

    苏轼曾经说过一段话:“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了然于心”和“了然于口于手”可以看做是能否在文学上臻于化境的两个条件对于一个人在文学上的追求过程而言这是递进的两个条件首先是“使物了然于心”之后是“了然于口于手”但事实上上天在赐予每个人天赋时此二者却可能是共存的:即某些人往往善于捕捉事物的微妙形态能在内心深处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却无法完全付诸于笔墨当他表达出來时一般读者所受到的感染与他本人所体会到的已相去甚远而还有某些人虽然非常善于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的遭遇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但是他却并不善于捕捉体会曲折幽回的情感前者笔者称其为体会型作者后者笔者称其为表述型作者

    这种个人天赋与资质正是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典论·论文》)天赋有或沒有有的话倾向于哪个方面这是即使后天努力也无法完全改变的

    与被动的“天赋”相对应作者文学取向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而下的更注重世俗的疾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更注重心灵的隐秘

    叶嘉莹女士在评价曹丕曹植两兄弟时曾说“曹植的诗是以才与情胜曹丕的诗是以感与韵胜”其实即可如此解释

    把作者的天赋类型和文学取向进行分组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作者即:

    1c形而下的文学取向与表述型作者

    2c形而下的文学取向与体会型作者

    3c形而上的文学取向与表述型作者

    4c形而上的文学取向与体会型作者

    可以看到第一种作者与第四种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是最深刻最不易调解的而曹氏兄弟恰恰是这两种矛盾最深刻的作者类型的代表

    一c曹植属于第一种类型的作者对于此种类型的作者他们一般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这种类型的作者更多的关注“形而下”的主題即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事件给人生带來的苦难并且也更乐于自己被这些苦难所引起的情感所左右

    曹植未必不能体会到形而上的忧伤但是他们或者由于天性或者由于偏见或者由于忽略而把这种忧伤都赋予了一种现世的感情如曹植的诗歌《送应氏》c《赠王璨》c《赠徐干》c《离友二诗》c《赠丁仪诗》c《赠丁仪王粲诗》c《赠丁廙诗》c《赠白马王彪》等等赠人诗直接表达了对亲友的惜别之情安慰之情或劝勉或怀念或因无力提携而深表遗憾;或因变故斯须而忧愤呼号

    为弃妇而做的《弃妇诗》为女性立言关注的是妇女因无子而被夫家休弃的社会现实《七哀诗》c《种葛篇》c《浮萍篇》都是希望通过温婉依恋的情谊唤回兄长的宠爱有其现实目的《杂诗·南国有佳人》c《杂诗·转蓬离本根》c《杂诗·仆夫早严驾》c《美女篇》等感叹时光流逝的后边是为了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而产生的现实的焦虑即便是《游仙诗》虽有壮丽离奇的想象却缺乏惝恍迷离的情思大体來说在曹植的诗文中现实的意义与目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使不是为了切实的目的与意义而完成的诗歌它所指向的目标依旧是与现实相关的是想起码以诗歌中所吟诵的情感來说如果曹植不再郁郁不得志的话他现今的作品集中的诗歌将会大大减少

    这些“形而下”或因“形而下”的原因产生的焦虑和忧愁都是可以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的不管现实的条件是否允许但至少作者和读者知道得到什么这个难題会解开虽然也许你永远也得不到这个使自己解脱的事物如果哀伤人生短暂那么假设生命可以永存那么这道难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不幸的只是我们虽然知道解决的方法却无法找到具体的途径去解决他

    这种“形而下”的主題也可以概括为“难題”类型的主題因为它总会有一个解决的方法所谓“难題”型的主題就是说总有一个潜在的答案存在就如一个事物只要符合“锁”的条件就说明一定会有一把钥匙來打开它虽然这把钥匙可能丢失了甚至再也找不回來但只要这样事物是“锁”它在定义上就必将是能够被打开的否则它就不能被称为“锁”

    如果诗歌的产生是为了哀叹一个难題的话比如得不到的爱情不能如愿的志向必将流逝的生命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假设來为这个难題寻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难題越是不易解开它可以拖延的越久久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简直可以像永恒的时间那样一直流传和困扰人们那么这种诗歌就会使我们觉得内涵越丰富这个诗歌的主題采用这种主題的诗歌就越有生命力因此“如何阻止生命流逝”这个难題因为找到答案的难度如此之大使得哀叹生命的流逝看來像一个贴近永恒的“形而上”的主題但事实上哀叹生命的流逝这个主題只是无限贴近永恒我们甚至不能说它是无限永远贴近于永恒因为我们都知道要解决这个难題的答案是什么只是我们都沒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來达到这个答案而已

    一个以难題为主題的诗歌因为从古至今人们相同的困扰而易于流传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易于使人们在面临此种困扰而感到难以逾越时产生这就是人类永恒的任务甚至产生这就是永恒的错觉但同样因其以难題为主題而既然已知是一个題目那么它必然会有一种解答的答案只是在情感上和途径上人们易于把它和某种永恒的东西相混淆但既然有种主題能无限贴近永恒并因为贴近永恒为人们所感动那么我们相信穿越“难題”的表象或者说根本不去理睬这些难題制造的困境在人类的身后必有一个“永恒”的“形而上”的东西在引导和呼唤着人们而这种形而上的“永恒”主題正是与第四种类型的作家相对应的第一种类型作家所孜孜以求的这点我们留待后边再谈

    (二)形而下的文学取向与表述型作者往往有着极具冲击力的语言天赋

    虽然曹植的作品主題几乎不离前期的建功立业和后期的壮志难酬及与亲友的生离死别这三个主題这些都是千古以來能给人们的感情带來影响的曹植能用震撼的句子重新诉说给人强大的冲击力

    比如他描写时光流逝就说:“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诗》)丁氏兄弟被杀后所作的《野田黄雀行》起首即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來表达自己“锥出囊中”般的(徐祯卿《谈艺录》)的悲愤情感至于“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赠白马王彪》)更是把“生离”“死别”“同胞相残”这三个主題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一种追寻语言的天赋表达的天赋只要感情的震动足够他们可以感受到立刻他们就会给予最强烈的回应并用最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來

    同时也由于他们选择的主題是贴近一般人生活的他们更易于与一般的读者产生共鸣所以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说此类作家所能让读者产生的心灵冲击也是最强烈的

    有时由于他们表达的如此强烈使人误认为他们敏感但是敏感和感情强烈其实两种不同的概念敏感是非常微细的震动即可使对象有所有所感应但是这种感应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对象主动的强烈的回应而感情强烈则是对象未必能感受到非常细小的东西但是只要这种事物所引发的情感达到足够让对象感受到的力量他们立即会有异常强大的回应而敏感和感情强烈虽然常常被人们混淆但事实上一个人很难两者兼具正如细腻与强大往往会被人们当作某种程度的反义词一样仅仅只是感情强烈的人常常并不善于捕捉和分辨感情本身因为他们被自己强大的情绪所干扰无心也无力怀着一种乐趣去感受所有微小的差异与分析相似感情中的细微差异

    二c相对曹植來说对于曹丕这种形而上的文学取向与体会型作者來说也有两种特点:

    (一)在创作中更乐于追寻形而上的主題

    曹丕并非一个在文学上能够旗帜鲜明的独树一帜的作者(如他的《善哉行·其二》c《秋胡行·其二》乐此不疲的化用《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为“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中的“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也与《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颇为相类)所以他在表达这种形而上的主題时往往会借助在他之前已盛行一时的“难題”型主題但仔细分析却仍然有自己的特点

    纵观汉朝的古诗但凡使表达生命意识的最后的答案总无法逃脱“及时行乐”和“建功立业”这两方面但曹丕超越这两方面发觉他们其实都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难題无论是他决定要及时行乐还是要建功立业他的内心总是有一段“一段缺陷不自畅快处”所以他说“载驰载驱聊以望忧”(曹丕《善哉行二首其一》)所谓“聊以”也就是“勉强”的意思而《大墙上蒿行》的层层递进虽然看似表达人生应及时享乐可是在结尾处“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依然可以理解为一种疑问句式作者并为完全正面作答因为答案并非是作者所关注

    当作者把诗歌写到这个地步时无论是从作者本身讲还是从读者的接受讲都已经远离了“形而下”主題的作品达到了另一种高度

    再如《善哉行其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我们可以简单把主題定为归之为得不到爱情的困扰但细细追究会发现作者所着重要表现的不是一个难題不是对无法解决的难題的焦灼不是如同《诗经·关雎》那样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前半段他沉浸于对佳人美好细节的描绘上后半段他沉浸于无法满足的爱情带给个体的惆怅哀婉的心情和温柔的乞怜的姿态中他所眷然顾之的并非是“佳人”而是那只“悲鸣相求”的鸟他凝视那只鸟时如此依依不舍满怀惆怅以致于难以说清他深刻爱慕着的究竟是那位“佳人”还是那只“离鸟”又或者是他爱慕的本身是自己“含辞未吐气若芳兰”的婉娩心肠

    可见他之所以描述这样一段爱情并不是因为爱情不能实现使他难耐失望他迫切需要寻求发泄的途径解决自己焦灼心态的方法而是他沉浸于这样的感受中悲伤甚至于美妙他必须记录因为记录本身可以重新体会这样一种他所乐于体会的感情

    2c我们可以从一个有着难題主題的诗歌中的一两个游离于主題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本身对于“形而上”本身无法逃脱的宿命比如《善哉行·上山采薇》大体看來这是一个描写游子思乡的难題型主題但是“高山有崖树木有枝忧來无方人莫知之”还是泄露了不一样的秘密既然是要写游子思乡的感情那么这样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这样一种被历代作者不停叙述的情感又为什么会“忧來无方人莫知之”呢

    可见作者只是借用了一个古老的主題來作为自己复杂情感的宣泄口而他真正的情感不但“人莫知之”也许连他自己都无法清晰明了

    3c作者本身面临一种现实的困境但是他却不愿意承认这样一种现实的困境而愿意把自己的诗歌代入到出离现实困境面对宇宙与永恒这样一种玄妙的境地的困惑中去

    因为所谓的形而上的主題是:一旦作者确定自己能感受到这种事物的存在他将会有一种大欢喜哪怕时光流逝也无所畏惧而这种欢喜与佛法所说无始无终的境界有某种相似处但却倾向于积极的方面

    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杂诗二首(其一)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吴淇曾解释《杂事二首》道:“此二首有疑惧意应作于魏武欲易太子时盖太子国之副贰不可一刻离君侧者也旧注谓文帝为太子时曾至广陵云”可见《杂诗》二首应该是为了宣泄面临一个实际的人生问題时所产生的忧惧心理

    但是首先这首诗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传统的思乡之情却和曹植《与白马王彪》诗中的那种明言本事绝不相类

    其次这首诗从艺术魅力上看也绝对不在作者把思乡之情写的多么真切感人上

    这首诗充满了动态和对天空的想往漫漫的秋夜是流动的烈烈的北风是流动的自己在床上的辗转是流动的辗转后的彷徨是流动的俯视和仰望这样一组动作在纵向上是流动的天汉星河是流动的草虫的鸣叫是流动的孤雁的飞翔是流动的风是流动的思念是流动的秋夜风星星孤雁都是和天空有关这营造出一种王夫之所谓“了空吹远”的意境政治上的不得意对家乡的思念无疑是痛苦的但是痛苦中有玩味有玩味就有欣赏有欣赏就有欢喜“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这种和诗歌主題看似相游离的句子说明作者对自然景观如月光星星的由衷的甚至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喜爱他一旦看到他们即使面临非常痛苦的事情意识也不由自主的游离到欣赏玩味的方面在这种痛苦中还有崇高的力量的追求曹丕喜爱仰视天空热爱“追赶”这种动作(他喜欢游猎认为“猎胜于乐”)虽然很多时候他的追赶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更像是一种彷徨但彷徨常常是无力的但他的“愿飞”“欲济”却表明一种内心深处腾跃的力量同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壮丽的悲剧美从对景物的渲染我们可以体会到压抑的后释放的美感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作者呼喊“断绝我衷肠”的时候他必然也可以体会到一种政治与思乡这些个难題后隐藏的一种宇宙永恒的秘密产生的美感(不把这种秘密定义为崇高的悲剧美是说这种悲剧美本身也只是贴近“永恒”并未完全表达了“永恒”)在这个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思乡和无依的难題型主題中其实还透露着超越此主題但是依附这个主題而生的关于“形而上”的“永恒”的主題曹丕是半自觉半不自觉追寻这种“永恒”的步伐的人在建安时期佛教和禅宗尚未盛行他认为人类要通过追赶通过的燃烧來达到而非通过在原地窒息自己所有的欲念这符合“梗慨多气”的建安之风和后世的玄言诗c南北朝歌颂爱情的民歌c南朝的宫体诗歌都绝不相类

    (二)压抑的情绪所造成的作品的曲折复杂以及表达力量的衰退

    长期压抑的情绪是造成曹丕的作品呈现出曲折复杂状态的原因同时也导致了他在词汇的应用感情的表达力度上不及乃弟

    造成曹丕作品曹丕的大体來说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理性而平静的状态但他的心理的复杂就在于这种倾向于平静的情感姿态并非他与生俱來的而是通过压抑而來

    这种抑制从生理的角度來看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

    1c从被动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敏感必然导致人的内心深处激荡着各种丰富的感情内心的情感过多过过细过杂乱必定导致各种情感力量相制衡以致于达到一种平静而一旦如此此类作者往往不愿为了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一种情感的宣泄而主动打破这种心理的平衡

    因此作者会特意与主观的强大情感保持一种疏离的状态如曹丕《燕歌行》首三句和末四句都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自然事物委婉表达即便是中间自述情状的句子也表达的欲言又止“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俛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但也因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回避这种情感上的直接宣泄致使在描写“乐府雄壮之调”时“多局张之迹”使他的诗歌在表达的力度与气势上大受局限

    2c从主动的角度说当某种感情到了他不愿或不能再克制时他就会有意打破各种感情在内部制衡时感情如洪水般倾斜而出

    曹操逝于洛阳行营后曹丕远在邺城曹彰曾问魏王玺绶情势十分危及曹丕却在此时还做《短歌行》有“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另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咏叹怀我圣考”的句子并且抚筝和歌“泣涕连连”在形式如此紧迫之时曹丕表现出的对父亲逝世的悲痛应该是可信的但是之后不到半年他便公然举行大规模的飨礼两个月后受禅又纳汉献帝二女为妃裴松之注引孙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内节天性外施四海存尽其敬亡极其哀思慕谅暗寄政冢宰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除此之外他种种“慕通达”的表现都体现着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情感宣泄角度《世说新语·伤逝篇》有一则这样的记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在好友王粲的葬礼上当时尚未被封为太子的曹丕竟请宾客各做驴鸣送葬这是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而远非后來名士争相作秀的两晋南北朝曹丕的这一举动即使不是惊世骇俗也令人叹为观止

    陈寿曾说曹丕“矫情自饰”这种“矫情自饰”在今天看來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指他在王位的争夺中善于隐藏自己的本性而是他本來在长期的情感压抑中就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情感宣泄途径当他的情感压抑到自己无法克制时他必须寻找一种发泄的途径但长期用理智克制的结果就是他本能的正常的发泄情感的机制已经退化他只能选择一种他认为可以发泄的方式或者是完全出于偶然的寻找到一种发泄方式这在他的角度看來勉强合理但以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他的种种情感宣泄方式有时荒诞不经有时极端矛盾

    这种不正常的发泄方式必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使他在人生沒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状态下依旧在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他既有《燕歌行》那样“短歌微吟不能长”的作品又有《大墙上蒿行》那种“长句长篇斯为开篇第一祖”“势远”c“气昌”的作品

    对于曹氏兄弟在文学上的高下历來都有争论笔者无意于一分高下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资质禀赋与文学取向他们必须并列存在也必将并列存在即使能兼容并美的作者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笔者只想在此对曹植曹丕二人所属类型极其特点略做分析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如是而已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