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520 > 都市言情 > 思考中医 > 正文 第43节

正文 第43节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的意义上失去了它固有的时方属性,那么厥阴病便会随之发生。因此,我们为厥阴立方实际上就是要立它原有的那个方,就是与丑寅卯相对应的那个方。我想这应该是厥阴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医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时方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的问题。丑寅卯的这样一个时方是冬尽春来,是阴尽阳生。它跨越冬春二气,因而就具有冬春二气的特征。冬气寒凉,春气温热,所以,丑寅卯时方实际上是一个寒温夹杂,寒热相兼的时方。不过从寒温二气的比例而言,丑冬占一,寅卯春占二,故温热的比例要远大于寒凉。这便应该是在寒热之气上厥阴立方的一个原则和特征。另外,厥阴属风木,风木之数为三为八,风木之味为酸,因此,除上述寒热比例以外厥阴的数,厥阴的味也是厥阴立方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乌梅丸解根据上述的立方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厥阴篇的乌梅丸是厥阴病显而易见的主方。首先,我们看乌梅丸是在哪一个条文里讨论的呢是在338条。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我看不是。从这样一个条文序号,我们就应该看出古人真是煞费苦心,连一个序号也不会浪费,也要借此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三八的信息,就是风木的信息。我们借此机会再回看38条,38条也是用这个三八之数,它讨论的是什么呢它讨论的是大青龙汤。青龙为东方之属,为风木之属,由此便知这个安排不是偶然,而是要借此表达象数的关系,表达象数与时方的关系。由乌梅丸在这样一个特殊条文中出现,已然知道它绝非厥阴篇的寻常之方。接下来我们看乌梅丸在用药的寒温之气上有什么特征,乌梅丸从总体来说,由寒温两组药构成。其中温热药为乌梅c细辛c干姜c当归c附子c蜀椒c桂枝,共七味;寒凉药黄连c黄柏c人参人参于神农本草经为甘c微寒。共三味。合之,温热为七,寒凉为三,温热比例远大于寒凉,正与前述厥阴之立方原则相符。紧接着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这个方的名字叫乌梅丸,那肯定是以乌梅为君的。为什么要以乌梅为君呢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也。以厥阴之味酸也。既然是厥阴的主方,那当然就应该用酸。而酸味药中还有什么能过于乌梅呢因此,乌梅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厥阴主方的主药。在乌梅丸中,乌梅用的是300枚,干吗不用200枚呢可见这个数又一次体现了厥阴的方时特性。乌梅丸在用乌梅的基础上,再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苦酒即酸醋,这便酸上加酸了。在伤寒论中,用酸味药虽不只是乌梅丸,可是以用酸的程度而言,乌梅丸却是无以复加的。从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一个气,一个味,一个数,都与厥阴的时方,都与厥阴的本性甚相符合,因此,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讨论完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以后,也许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来,厥阴为阴尽阳生,厥阴为风木,因此,厥阴最主要的一个本性就应该是升发。而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像乌梅c苦酒这样一类酸性的药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既然厥阴要升发,为什么又要以酸收酸敛为君呢这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即便乌梅丸的上述问题好像谈清了,可是对乌梅丸乃至整个厥阴的治方我们还是很难落到实处。落不到实处,对于乌梅丸的运用当然就谈不上左右逢源。木性升发,酸性收敛,升发为什么要用酸敛呢这个道理在老子三十六章中隐约可见,其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我们将老子的这样一个“微明”引申到厥阴里,引申到乌梅丸里,便是:“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里面的温热药特别多,一共七味,这是整个伤寒论用温热药最多的一个方子,再没有任何一个方的温热药能够超过它。乌梅丸的温热药既多且杂,川椒c当归可以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c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因此,乌梅丸中的这些温热药实际上是很杂乱的,可以说它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那它们当然就要温四面八方。可是现在我们有个限定,有个固定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它温四面八方,我们只需要它温厥阴一方。这怎么办呢张仲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乌梅c重用酸味药。乌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树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就统统地归拢到这面旗帜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都来温这个厥阴。所以,乌梅丸之用乌梅,这个意义实在太深刻了。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经方的鬼斧神工,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张仲景的立方用药之巧,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乌梅丸有了乌梅这面旗帜,就能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聚于厥阴,就能够帮助厥阴之气突破阴的束缚,从而承阴启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升发,实现阴阳的顺接。此非“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乎。从整个厥阴及乌梅丸的意义而言,厥阴之气之所以不能升发,之所以不能顺接阴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阴寒的束缚,而在束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郁遏,郁遏即会生热。为什么乌梅丸在大量温热药里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个郁遏所生热。最后一味药是人参,人参有扶正的作用,可以加强上述的力量。另外,张仲景用人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止渴。厥阴提纲条文的首证不就是消渴吗用人参正好起到止渴的作用。再者,乌梅丸除人参的止渴作用外,大家还应该记得三国演义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即能止渴,况服梅乎。因此,乌梅丸治消渴于事于理皆相符。此为乌梅丸之大义也。综之,乌梅丸是临床极重要极常用的一个方剂,不但可以治338条所述的蛔厥,久利及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疾。于生殖系其他病变,亦可参乌梅丸意治之。总之,只要我们对乌梅丸的理真正弄通了,临证运用何愁不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我想不但乌梅丸如此,伤寒论的112方皆如此,只要理上贯通了,事上的圆融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这亦是本书写作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为什么本书的书名要定为“思考中医”思考什么呢无外乎就是这个理,无外乎就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结语在本书的开头,我曾经不只一次地提到了杨振宁教授,虽然,对杨教授在传统文化上的许多观点我并不赞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作为一位智者令我崇敬不已。十多年前,师兄刘方送我一本杨教授写的读书教学四十年,昨日偶然翻动这本书,看见字里行间密密麻麻的圈点,看见页面空白处的读书心得,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眼泪不知不觉地流淌出来。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难以在这里很清晰地向诸位表述出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一部好书的感激,那就是对古今中外给予过我教诲的智者们的感激。于是我决定将阅读读书教学四十年的部分心得抄整如下,作为本书的结语。希望能通过这个形式,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亦希望能够借此表达我对所有认真阅读拙作的人的一片至诚的谢意孔子云:以文会友。衷心地希望这部书能成为一个纽带,将我与诸位朋友连在一起,为让传统文化这颗瑰宝,为让中医这颗瑰宝能更多地让世人了解,而奉献各自的绵薄之力。1994年8月18日:杨振宁教授于1971年夏初次访问新中国。8月4日上午参观长城。他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那次访问:“在此行看到的景色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长城。长城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它简单而坚强。它优美地蜿蜒上下,缓慢而稳定地随着山峦起伏。有时消失于远处山谷中,那不过是暂时的,终于又坚毅地攀登了下一个高峰。查看它的每一块砖石,我们会体会到在它的复杂的历史中,真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血和汗。可是只有看到它的整体结构,看到它的力量和气魄以后,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它是悠长的,它是坚韧的。它有战术上的灵活,有战略上的坚定。它的长远的一统的目的,使它成为自太空接近地球的访客所最先辨认的人类的创作。”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过的有关长城的最优美c最实在c最耐人寻味的描述。在读到这段描述前,我一直在寻找能用什么词句才能向世人确切地表达出中医的意义,今天终于找到了,它就是长城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长城,而只有当我们看到它的整体结构,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气魄的完美理论,看到它那不可思议的实际运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1994年8月24日:杨振宁教授自1972年起,就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1972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宴请杨教授。席间,杨教授向总理提出,希望他考虑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杨教授的这个建议亦非常适合于我们中医,中医其实更需要有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中医的基础科学是什么呢这个基础科学主要就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当然,内经在这里显得尤其重要。戴原礼是中医史上著名的医家,当有人问到他学医的方法和途径时,他的答复是:熟读素问耳可见在大师们的眼里,基础的东西都是头等重要的。而回顾中医的境况,在高等中医院校里,读素问一遍的人已属少见,熟读者更是鲜矣。这样我们怎么来开展对这门学问的研究呢这真是令人担忧的事情。1994年9月5日:兴趣将你引入某门学科,而信念则是决定你在这门学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为中医的学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信念。1994年9月6日:谈到东西方文化,以及东西方历史,我认为不说说“心境”二字是不行的。心与境自然有它的联系,否则不会放在一起来组词。可是它们又有很根本的区别。就像“东西”二字一样,合而言之,可以指某些个物,分而言之,则有天壤之别了。“心”是主体的,或者说是主观的意识,而“境”则是指客体的,或者是客观的环境。因而,“心境”合璧就含有对客观世界c客观环境,我们的主体意识所作出的反应。作了上述的这样一个区别后,我们就可以说,产生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是将其所有努力的90以上放在对“境”的改变上,或者作为现代科学的老祖,他们相信“境”对“心”的绝对影响力。而作为东方的智者们,他们却将其所有努力的90以上放在对“心”的改变上。这就产生了闻名于东方的“修心”法门。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是:“吃茶去”悟道前吃茶去,悟道后还是吃茶去,同样是吃茶,作为“境”没有丝毫的改变,而作为“心”则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修心体验,因而,在智者们的眼里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对于“心”这个特殊的东西,“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企图花大力气去通过“境”的改变来改造“心”,也许最终都是徒劳。佛陀在临终时,对他的弟子说:“当自求解脱,且勿求助于他人。”自求解脱是着眼于自身,是在“心”上用功,求助他人是在“境”上费力。我感到,佛陀的教导对我们今天的中医亦是有实义的。这几十年来,中医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呢是一条求助于他人的路。由于过多地求助他人,过多地依赖现代科学,从而忽弃了自身这个根本。其结果呢几十年下来,对中医有信心的c有把握的业内人士越来越少,而中改西业的人却越来越多。向圈外的人问,还都说中医是个宝,而向圈内的人问,却说中医不是个东西。这难道还不能使我们警觉,使我们醒悟吗中医亦当自求解脱,如果中医的脚跟没有立稳,对中医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现代科学怎么可能在中医里找到合适的切入之处呢所以,第一步中医当自强,自强了才有可能找到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1994年9月8日:读书的乐趣:1增长知识,不过这只占很小的比例;2增强我们在某一领域内的信念,这一点占很大的比例;3向我们崇拜的思想和人物看齐;4无形中使我们在境界和气度上接近于那些伟人;5歪打正着地激发出某些灵感,从而获得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并不限于仅仅阅读本专业的书,而是可以更广泛地阅读;6可以毫无顾忌地批评名人,甚至是伟人们的“不是”之处,而往往是在这个批评的过程中,使我们总结了思想,获得了新的认识;7温故而知新。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更是如此。1996年9月16日:左右是一对非常有趣的概念,在它里面同时蕴含着对称与不对称,守恒与非守恒的这样一些十分重要的理念。由于对称性原理,我们由左即可以推及右的存在,由西北即可以推及东南的存在。同样的道理,由阴即可以推及阳的存在,由春夏即可以推及秋冬的存在。在时空上的这样一个完美的对称性,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至后来的许多学科的建立都与这一原理相关。可是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对称性面前,我们还应该知道有一个不对称性的同时存在。为此,素问的作者在非常重要的篇章“阴阳应象大论”中告诫我们:“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与东南是对称的,可是“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又充满着不对称。左右对称既是一切对称的基础,也是一切不对称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左右的文字结构中即可以感受到上述的这个深刻内涵。在左右的造字中,左用工,右用口,工口以外的这部分是对称的,而工口却充满着不对称。工口体现了左右的不对称性,工口的区别是什么呢工者巧也。所以,凡是音乐c绘画c艺术切空间操作及与空间因素相关的形象,都离不开工。那么口呢口者言也。所以,举凡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逻辑,都不离口。工口的这个区别,便将左右的差别,左右的不对称性,很生动地体现出来。大家知道,人的左右与大脑的左右半球是一个完全的交叉关系。故左者实言脑之右,右者实言脑之左。所以,我们言左实际上是在讲右脑的情况,言右实际上是在讲左脑的情况。左右脑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区别就在工口里。左脑主口,右脑主工现代脑科学认为,左右脑的分工有很大的不同,左半球在语言c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脑在音乐c美术c几何空间和直觉辨认方面占绝对优势。左右脑的分工,是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弄清的问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心理学家斯佩里rsperry,即由于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建立两半球功能分工的新概念c而荣获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而我们从左右的上述造字涵义看,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很清楚地认识了这个问题。回顾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强烈的理念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它的完美性。像对称与不对称,像阴与阳,像明与暗,像色界与无色界,像有与无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同时存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称中存在着不对称,不对称中存在着对称。正因为不对称才会有对称,亦正因有对称才会有不对称。对称与不对称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再如明暗,古人在讲明物质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暗物质,在意识到或看到一个由明物质组成的世界时,就同时意识到或看到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由暗物质组成的世界。在对称到不对称,在明物质世界到暗物质世界,这个认识过程它是同时的。没有说在认识对称性,在认识明物质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又认识到了不对称性,才又认识到了暗物质世界。在传统的学问中完全没有这个过程。而我们回顾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在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作出宇称不守恒,也就是不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由宇称守恒,是由对称性原理一统的。而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内,显然就存在不对称性原理的认识真空区和误区。由这样一个一统原理所作出的判断,就必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又如对明暗物质的研究,在过去,科学界一直着眼的仅仅是明物质的这个层面,对于暗物质这个层面却一直蒙在鼓里。直到20世纪末,科学家们似乎才如梦初醒,猛然意识到在明物质之外尚有一个暗物质的存在,尚有一个过去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亟待我们去认识。而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它有没有一个类似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有没有一个类似的真空区和误区呢它没有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完美的根本所在。从传统文化,从中医的这些概念里面,我们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医对人类的贡献,不应仅仅局限在疾病的治疗上。自古以来,对医就有三个评价,谓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治病的涵义我们很清楚,治人则关系到人的心理,人的信念,以及人的修养,那么治国呢治国的涵义应该很广,作为医者,将中医的c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些完美的理念充分地挖掘出来,并经过现代的表述形式,尽可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呈现于现代科学面前。而如果现代能以一种平实的心态面对传统的这些理念,并尽其所能地取其精华,我想诸如上述的这样一种概念上的漫长的真空区和误区,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避免。如何地将传统如实地介绍给现代,如何地让传统多层次c全方位的服务于现代,这正是我对中医的一个思考。老子以五千言传世,却能历久弥新,伤寒论亦不过万余言。而我把一个思考,絮絮叨叨的言说了三十余万。圣凡之殊,一目了然。如此既占大家的功夫,又费大家的时间,为着个什么来呢且借一首古诗,道是:赵州庭前柏,香岩岭后松。栽来无别用,只要引清风。感谢我的家人以及为此书出版而默默奉献的所有亲人和朋友们特别还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长期以来,是学院给予了我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由于这些支持,本书的写作以及出版才得以顺利进行。时值于清华访学期间,圆满是书,盖亦得水木清华之灵气也。是为记。

    二〇〇二年十月十日午时于南宁

    跋我很同意陈亦人教授之所说,刘力红博士确实对中医,尤其是经典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