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520 > 历史军事 > 凰涅天下 > 第444章 稷下盛会(四)

第444章 稷下盛会(四)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陛下可以想好了再回复我。”

    卫希颜端起茶盏,一副“我不急”的表情。

    皇帝的表情有些无语:明明是朕提问。

    赵昚的道德修养还是不错的,只在心里郁闷了一下,便沉心思考起来,同时分心二用,听着殿内的辩议。

    台上抢辩语连如珠,没个停顿的时候。学者们的风度仪态都不错,不像大臣廷辩时挽袖子指笏板的吵架样态,但锋锐犀利尤胜朝堂——毕竟不像大臣在朝殿上还有一些忌讳,学会论辩管你是官家还是宰相。

    卫希颜在暖阁里听得很欢乐。

    哦,赵太祖那句经典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被胡宏批了,斥之为霸道——“天下岂是一国之天下?此为兼并之借口。”赵佶被批了,“内不修王道仁政,外动兵戈霸道”,这就是招致国家倾覆的典型。王纲中辩驳说“道宗以武力收复夏地本无错,错的是没有实力而行霸道”——咳,这话更寒碜人。

    赵昚表情有些无奈,真心觉得做官家不容易。

    哦,连禹都遭批了——“教子无方,启家天下,私之大矣!”

    赵昚觉得要成就“有德之君”真是一条漫长的路。

    争论起来时间过得特别快。

    便听殿角陡然响起三声鼓——宣告上午论学时间到。

    已经午时二刻了啊。

    谯定,“当”一声敲了黑漆条案上的小钟,止住下一位学者即将脱口的抢辩,起身干脆利落宣布:退场,午膳,休息。

    学子们发出“哎”一声叹。

    这才觉得饥肠辘辘。

    午膳休息时间不长,只有半个时辰。

    听经的学子和学者分成两路,分别至学宫为学会搭建的膳庐用食。午膳很简单。无论是宰相级的学者,还是一般的学子,都是一碗肉丝青菜的汤面,不够的再加两个肉馅炊饼。讲经台上的稷下学者们吃的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学者要求素面不加荤。暖阁里的皇帝陛下和国师阁下也是同样的午膳。不过国师阁下说她辟谷了,很好心地关切皇帝,“陛下不用担心不够,这里还有一份。”皇帝陛下:“”

    午正二刻,鼓响三声,论辩会下午场开始。

    谯定提槌刚敲上钟,太学博士廖迟的声音便锵锵有力响起来: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居安而思危,防危而杜渐。国家太平,盛世在即,更当修身持正道。政者,正也。正者,仁民也。何以仁民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斯尧之王道也。”

    尧是怎么行王道的呢?首先“亲九族”,就是亲善自己的宗族,这是“亲亲”;进而“平章百姓”,治理好国家各族百姓;再进而“协和万邦”,使天下各国和谐相处,这就达到“仁民”了。

    一句“协和万邦”表达了廖迟反对扩张战争的鲜明态度。

    廖迟的父亲是已经过世的御史台侍御史廖刚,廖迟与其父一样崖岸高峻,不苟言笑,面容愈发严峻道:“夫子之王道,仁也,亲亲而泛爱众。”外邦之民也是民,以兵戈征伐不是仁道。

    但是,他也不是完全反对霸道,“王道,正道也。王道是经,霸道是权。要守经而不囿于经,是为通权达变。故,权变机诈之术,也在王道之中,然非为王道之根本。王道中之霸道,当围三缺一,与人余地,方得善远。力行霸权者,未可见有善终也。”

    廖迟认为,在“道”的层次上,王道是经,但有经也有权,故霸道要杂用。从“术”的层次上,王道是留人余地,霸道则是赶尽杀绝。而不给别人留余地,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故而横行霸道者没有好下场——行霸权的国家亦是如此。

    赵昚心里微微点头,觉得廖迟说得很中肯,没有偏帮哪一方。

    卫希颜被廖迟批为“行霸权者”,却无不愉之色。这个时代是讲政治道德,讲政治家的道德修养,若是鄙薄地将之批为“迂腐”,那恰是在现代物欲社会中被利益主义c利己主义浸染了的自以为是者——自以为站在历史的高点,却不知心已污浊,被统驭的心,一切出发点都带着利益的驱动,高明在哪里?

    “王道者,尽精微而致广大。”

    石鼓书院山长吕广问声音宏大,附议廖迟之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道:“致广大,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也。然则,何以尽精微致广大?”

    “其一哉,内其国而外诸夏。”同风,九州共贯,齐其政,不变其俗。

    “次二哉,内诸夏而外夷狄。”德洽四海,协和万邦,天朝藩贡,宾服远夷。

    “其三哉,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夷狄进至于爵。”天下太平,进之大同,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如上三全,则尽精微c致广大,知行合一,王道千载不殆也。”

    胡宏c李侗c胡宪c王去非等人都点头。

    永嘉书院山长许世原辩驳道:“《春秋》治升平,有四,其一即奖诸夏能持霸权以制夷狄。霸道固然不及王道,但绝非为王道对立。霸道亦为道,非与苛政c暴政相提并论。”

    太学祭酒金安节接过他的话道:“何曰礼法?一则依礼制法,二则礼中有法。法中,又有刑法。王道可离礼法焉?”儒家认为礼为仁道,法为霸道,金安节这话即指王道中本就有霸道。“扶善惩恶是义刑,吊民伐罪是义战。兵戈固然不能妄兴,然推仁于万邦,戈止亦不可取。若外邦禽兽当道,暴政为行,中国偃戈与禽兽谈仁,何如与虎豹相谋?”

    谯定的学生c峨眉书院山长张行成道:“政有王道c霸道c苛政c暴政之别。王道圣贤在位,以德为首,谓之君子之国。霸道豪杰为尊,以力假仁,谓之枭霸之邦。苛政小人逞志,利益至上,谓之物利之邦。暴政盗贼当道,杀戮罪恶,谓之禽兽之邦。——如枭霸c物利二邦者,可以仁义教化之,唯禽兽之邦者,必以武讨之。如夏桀c商纣c秦亥c隋广,暴君当以戈止也。”

    这两位都是肯定宋周两国兴兵讨伐实行暴政的蛮夷之邦的举措。在他们看来,像吐蕃这种割据分裂如春秋时代的乱世,大宋兴兵统一,也就是孔子赞管仲所说的“如其仁”了。

    不同的是:金安节认为这是王道之下的霸道,而张行成认为这是制止暴政的王道。

    胡宏立即辩驳道: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尧所以修此道而成尧之德,舜所以修此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黄以降,都是这一个道理,亘古今未尝有异。三代之所以为王道流行之时,乃因三代帝王心术最正,最能以道心治天下。古人论王c伯,以为王者兼有天下,伯者能率诸侯。此以位论,固是如此。然使其正天下,正诸侯,皆出於至公,而无一毫之私心,则虽在下位,何害其为王道。”

    胡宏以诸侯作比,肯定起兵推翻暴政是为王道,但必须是“出於至公,无一毫私心”,否则就是假仁而行霸道。他和其兄胡寅都不认为卫希颜是这样的“无一毫私心”者,所挑起的战争均是为利益而动——除了灭金战争不算,这是报国仇c雪国耻,《春秋》亦有法。

    国子祭酒胡宪支持堂兄胡宏的论点,说道:“人主之心术,乃纲纪之所系。人主心术正,则天下万事无不正。然而纲纪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反之,假仁义以济私欲,即是霸道。”

    胡宪强调帝王的道德,帝王心术正,则朝廷纲纪可立。帝王心术不正,即使坐在皇位上,就算颁布了仁政的策令也是出于维护其皇位的私心,而其本心不是出于仁爱百姓,故施政虽然利民,但行的仍是以私为心的霸道,而非以仁为心的王道。

    胡宏c胡宪都是在强调帝王的“心”,也即施政的出发点,是真的出于对百姓的慈悯心,还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包括对外兴兵,是真的出于对外邦受苦百姓的慈悲怜悯,还是为了国家的土地扩张和更多的资源占有?如果是后者就很可怕,那会导致整个国家向着利益扩张的霸权道路行去,而朝廷政治道德的沦丧必会导致民众向利益看齐的道德沦丧——所谓上行下效也。

    “善。”名可秀忽然开口道。

    她的声音清越,如三月飞溅落石的寒泉,仅一字却格外的醒耳。

    胡宪没想到名可秀会赞同他,惊愕下不由侧头望去。

    胡宏c李侗c王去非c晃公武c吕广问等责斥对外战争的南北学者也都讶然望去。

    台上霎然间静了一下。

    暖阁内,赵昚瞥见卫希颜微微一笑,恰如天光云影入寒潭,漾开一池清冷。

    便听名可秀清越如寒泉击石的声音道:“故言,为帝者不容易。”

    这一句立时让赵昚凝神了。

    “言帝者,必言帝王心术。心者为仁,术者为权谋。只有心没有术,则不可为明君,一则无辨人之明,则奸佞得志,二则无辩事之明,则朝令夕改,仁政不得延续。只有术没有心,则不可为仁君,无道德自律,则成昏君c暴君。要想成为仁德又贤明的帝王,心c术必得兼具,王霸必得杂用,二者不可或缺。”

    名可秀道:“仁宗皇帝,有心而乏术,是以无用人之明,致伐夏之败,是以政令不得继,庆历新政失败。道宗皇帝,有术而无心,可力掌朝纲,却为私欲而用,于百姓无慈悯之心,故起宋江c方腊之乱。”

    名可秀既肯定了胡宏c胡宪等人所论的王道“唯以心”论,也肯定了朱跸c金安节等人主张的王霸杂用,很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吕祖谦低赞一声:“名山长果然公正啊。”并不因为卫国师是其爱侣就偏帮于她。

    这时台上的稷下先生们都在无声中达成了一个诡异的默契,没有人在名可秀语气微顿的时候去抢辩——无论赞同还是反驳。这与卫希颜很有关系,毕竟学者们主要挞伐的就是她,反对和支持的学者都想听一听名可秀怎么辩议。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名可秀首先以诸学之首的《易》为引,说道:“道,道义情理也。器,名物制度也。朝廷体制c刑法律令c治安捕役c国防军事c用之于物的科学与技,均为‘形而下者’之器。”

    她论道:“治国治天下,无外分此二种。以器为治,则是政法之制。以道为治,则是道德为治。”

    卫希颜心里比较,西方和现代中国的政治都偏于“器”──政法强制,其一“宽松式”的,就是民主法制,其二“紧张式”的,就是集权统治。而儒家为治时的中国则重于“道”──道德自觉,主要是倡导道德社会,帝王官僚百姓都要正心修身,形成道德自治,对无道德和破坏道德的以政刑为治。

    简单地讲,儒家中国的政治是“道”或内在道德力;现代世界的各国政治(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几乎全然为“器的政治”,唯重视权力c制度c组织c管理等外在的强制力,而非人们内在的良知。

    名可秀道:“以道为治者,成就道义天下。以器为治者,成就利益天下。”

    卫希颜认为这就是儒家为什么重视义利之辨。

    儒家治国强调道义取向,而西方及现代是利益取向。后者会因为利益的无穷冲突而不可解决,于是便有现代流行的那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孔子则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了,又如何能和谐呢?

    卫希颜就是在那个利己主义社会里打滚摸爬出来的,与名可秀c师师c希汶c何栖云c名清方c种瑜c苏澹这些身边亲近的人相比,卫希颜有着更多的自私性,除了有限的这些亲人朋友外,她对其他人没有太多爱心,更不要如胡寅c胡宏这些儒家士大夫c学者们仁及天下的胸怀。她打对外战争,就是为了利益,如果不是有名可秀以道为首,估计殖民主义她都弄出来了。

    但是,走后世西方扩张的路对大宋中国就真的好吗?除了打造一个如美国那位的霸权主义大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卫希颜觉得她应该摒弃来自后世的那些利益主义的观念想法,好好做一个学生——儒家的政治文明或许比起后世的政治更加高明,名可秀就是她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卫希颜这匹物欲野马的辔头。

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 抗日狙击手   杨潇唐沐雪   月亮在怀里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咸鱼他想开了   武道科学   谁让你不认真创世!   网游之泱泱华夏   铠圣   我的明星未婚妻   异界之遍地黑店   都市阴天子   仙纵   侠气纵横   狂野大唐   妖灵的位面游戏   阴曹地府大云盘   在修仙界的相师   你的完美人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