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正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金刚般若》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 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 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淨了双足,舖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注释】 *本分是叙述此经启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 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这次法会的因由已具备了六种成就:一、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二、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闻成就;三、讲说的时机也最为确当──时成就;四、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处成就;五、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主成就;六、听众都全部集合到齐──众成就。 如是我闻: 经典之开头语。佛陀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阐述其一生所说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係指经中所叙述佛陀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佛陀的言行。 舍卫国: 本为北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故以都城代称。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祇树给孤独园: 指祇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长者布施黄金买园,共立精舍请佛陀及比丘僧众在此办道修行。 比丘: 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上乞诸佛之法,以养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滋色身。二、破恶,出家能破烦恼恶法。三、怖魔,出家趣向光明正道,能令邪魔怖畏。 千二百五十人: 即常追随在佛陀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他们分别是:佛陀度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其随众等一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更度耶舍长者之子共五十人,计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最初修持外道法门,但徒劳无功,不能解脱,直到遇见佛陀,才证得圣果。为了报答佛恩,便发愿常相随侍佛陀左右,帮忙佛陀弘法利生,也是佛门中所谓的「常随众」。 世尊: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贵者。如来的十号,即一、如来,如如不动,而来人间度化众生;二、应供,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三、正遍知,正确遍知诸法之理;四、明行足,神通广大;五、善逝,犹言「好去」,即入无馀涅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六、世间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无不了解;七、无上士,在一切众生中,佛为至上,再没有比他更高的;八、调御丈夫,善于教化、调顺众生;九、天人师,人、天的导师;十、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乞食: 又作分卫、托钵、行乞等。係十二头陀行之一。其原始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田的机会。 次第乞: 指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不拣淨秽,不受别请,挨户次第依序行乞。托钵不超过七家,以乞满一钵为准。若乞不满钵,亦须归去,不可超过规定的时间。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善现启请分第二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拿,虔诚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间希有的佛陀!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细心静听,我为你们解说,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下所说,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是的,佛陀!我们大家都乐意听闻。」 【注释】 *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众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众,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众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长老: 指出家僧众中,受戒年岁久、所证果位高、有智慧威德修行者之尊称。 须菩提: 舍卫国鸠罗长者之子,是佛十大弟子中之最善解空理,被誉为解空第一。他初生之时,家中所有的财宝,都忽然不见。即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说:「这是一个很可喜的事,贵子初生,室中财宝一切皆空,象徵其为解空第一人,故取名『空生』;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是不会为世间上名闻利养所束缚,亦名『善吉』。」传说他是青龙陀佛,倒驾慈航,为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而示现于娑婆世界。 偏袒右肩: 印度人所着衣物,係遍覆全身,到礼佛时才袒露右肩,一方面表示敬意,一方面表示须菩提有意示现权教,所以有随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发问。 右膝着地: 右是正道,左为邪道,显示劝请正法去邪从实,应依谦卑之礼。膝象徵般若智,地象徵实相;右膝着地,正表示般若与实相互相应合。 合掌: 表示恭敬之意。有合权实之掌,而应中道之行的意思。双掌合一,以表方便权巧与实相究竟是一而不二,大小乘皆可融通。又十指表十法界;合十,表合十法界存于一心之中──事理一如,权实圆融。 希有: 讚佛之辞。有四种含意:一、时希有,指讲此经之时,众缘成熟,机会难遇;二、处希有,讲此经的地方,甚为难得;三、德希有,佛陀三觉圆,万德具,能在此说法,实是希有;四、事希有,另一方面,须菩提自己能向此穿衣吃饭处,讨得个中消息,也是从来不知,今日方悟,真可说是希有。 菩萨: 音译菩提萨埵。华语旧译为「觉有情」,新译为「大道心众生」。指唯有大觉悟的众生能发无量大愿,上求无上菩提,下而利益众生;修诸波罗蜜行,将来要入佛果位。众生多有情欲,而不能觉醒,唯菩萨在众生之中,自能觉悟而不染,又能化导众生而令觉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语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心而言,此心包含太虚,至高无上,故云无上;由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识,此心依正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馀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 这是什麽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注释】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 ,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众生皆度;二、最胜心,使众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馀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菩萨摩诃萨: 即大菩萨。必须具备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即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一、卵生,由卵壳出生者,如蛇、鸟、鸡、鸭等;二、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牛、马、羊等;三、湿生,即由粪聚、注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蚋、蛆,以至于水中极细虫等;(四)化生,无所託而忽有者,如诸天、地狱、中阴。 有色、无色: 从有没有物质形体来说,众生可分为:一、有色,即有物质形体的众生,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二、无色,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者,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係依情识之有无,而将众生所居分为此三类。一、有想,即于空无边处起空想,于识无边处起识想之意;二、无想,即于无所有处离少想之意;三、非有想非无想,则为有顶所摄。此係将三种有情众生,配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等无色界之四处。 无馀涅槃: 涅槃,译为灭度、寂灭等。可分为四种:一、自性清淨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恆常清淨而不染;二、有馀依涅槃,小乘圣者,虽已证入涅槃,不受后有,但仍有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存在,名有馀依涅槃;三、无馀依涅槃,比有馀依涅槃更进一步,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到达不生不死的境界;四、无住处涅槃,大乘菩萨以智慧力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不住生死,但菩萨悲愿无尽,常于娑婆世界中救度众生,名无住处涅槃。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执着我为能度者,为真实的个体存在;人相,执着彼为我所度者,以他人为和我对立之存在;众生相,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于是处处分别之,如阶级、种族等分别,即是执着众生相;寿者相,执着我、人、众生等诸事物为真实不虚、持续不坏,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妙行无住分第四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着,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着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淨的菩提本心。」 【注释】 *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产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为妄境所动;不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淨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着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着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布施: 布,普也;施,捨也。菩萨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一义,即可收摄其他五度:一、财施,即是六度中之布施度,施以物资他生也,小至一钱一物,大至国城妻子。二、无畏施,可摄「持戒、忍辱」二度。无畏之故,任何恶魔不能破他的戒体;无畏之故,一切凌辱皆能忍受;无畏之故,能精进勇勐地修行正法。三、法施,可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又佛因地修行,于诸善业精进不懈;说法之前,必先入禅定,以般若智慧观察听法大众之根性,然后应机说法。 色声香味触法: 即六尘。又名六处、六境。一、色,如黑白方圆等,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二、声,一切声、音、乐,为耳根所对、耳识所缘的境;三、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对、鼻识所缘的境;四、味,饮食馔餚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对、舌识所缘的境;五、触,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所对、身识所缘的境;六、法,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境,如回忆往事或憧憬未来。 虚空: 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恆等四义。 四维: 即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如理实见分第五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为什麽?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瞭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注释】 *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麽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淨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着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着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着,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着。若又执着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捨。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着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捨去。」 【注释】 *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谛,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谛,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言说章句: 专指「修行要无修,证悟要无证,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的真理。 信: 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后五百岁: 《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岁」。从佛陀涅槃之后算起:第一个五百年,特徵是「解脱坚固」,即是证悟解脱的人多;第二个五百年,特徵是「禅定坚固」,即是认真修行的人多;第三个五百年,特徵是「多闻坚固」,多闻的人多,真修真学的人少;第四个五百年,特徵是「塔寺坚固」,即是塔寺很多;第五个五百年,特徵是「斗诤坚固」,即是是非纷诤非常多。 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正法时期」,一千年;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像法时期」,一千年;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也就是我们二十世纪所处的时期,距佛涅槃有二千年,是属于「末法时期」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 持戒修福: 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则指布施功德。一般说来,在家众以布施修福为主。佛教制定戒律,消极的意义在防非止恶,积极的意义则在自度度人,成就菩提道业。 善根: 「根」,有生长之义。善根即是可生众善之根。若依相宗而言,无「贪、瞋、痴」三毒,即为善根。若依本经,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是万善之根。 淨信: 即是「不起有为见,不作无为解,真俗一切捐,圣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来的佛性,没有染污,与诸佛是平等无二的。 法相、非法相: 「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非法相」,指执着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但在此处「法相」则专指执着般若波罗蜜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有病」;「非法相」专指外道执着诸法皆无、涅槃亦无的「断灭空见」。 筏喻: 筏是用竹子或木头作成的小舟,以比喻佛法能将吾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佛经中常以「筏喻法」来说明修道者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方便法门,只可视为渡筏,一登彼岸,即应放下,不应再拘泥执着。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无得无说分第七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不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注释】 *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着。又有人以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着。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来的清淨自性。 贤圣: 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只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在,但称三贤;「十地」菩萨,才谓之十圣。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煖、顶、忍、世第一」共为七贤位,以声闻四果为圣位。 无为法: 与「有为法」相对。非修造作为,非生灭变化,故名「无为」,即是非空非有之本来自性清淨心。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依法出生分第八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着,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注释】 *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此经又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三千大千世界: 係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一个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七宝: 指七种珍贵的财宝。即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 受持: 指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经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种说法,究竟是哪四句,古来议论很多。总之,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别是哪四句,泛指经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捨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讚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注释】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须陀洹: 华语「入流」,声闻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种义:一、入流,谓初入圣流也;二、逆流,谓逆生死之暴流也;三、预流,谓得预圣人之流也。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 斯陀含: 华语「一往来」。声闻第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也。此位除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证得之。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又名「薄淫怒痴」。 阿那含: 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七、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阿罗汉: 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理无法可学。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界、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为向,已断尽则具六神通,入无学位(前三果皆为有学位)尚须进趣修学也),所事已办(即断见、思惑之事已办),不受后有(未来的果报或后世的心身,曰后有),称为阿罗汉道。 *前三果,都叫作「果」,为什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还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界。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无为的真理。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来说。 无诤三昧: 梵文ara?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adhih,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繫生死矣。 第一离欲阿罗汉: 此专指须菩提尊者,因为须菩提是发愿修「无诤三昧」的罗汉,为人中第一,亦为阿罗汉中第一,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乐阿兰那行者: 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庄严净土分第十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庄严淨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淨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淨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着相执法,就不是清淨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淨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淨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注释】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淨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然灯佛: 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髮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然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祇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庄严佛土: 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清淨心: 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心;不生不灭,清淨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须弥山王: 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恆河,于意云何?是诸恆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恆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像恆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恆河,这么多的恆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恆河,恆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恆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恆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注释】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为的福德,一是无为的福德。有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为福德胜过有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为福胜」。 恆河: 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 *在前面经文中,佛陀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第八分),此处用「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来与四句偈的法布施相较,都比不上持经信受的功德来得无边无量。因为一个是财布施,一个是法布施。财布施是有为法,因此,它的布施是有限的,所以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法布施是无为法,可以有无限的布施,所以功德也就无量无边。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注释】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为福德更胜于有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世间: 总括三界六道之众生,名为世间。 天: 天有二十八重,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尚有色身;无色界四天(或名四空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 阿修罗: 义为「不端正」,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为「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瞋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供养: 供给资养之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及父母、师长、亡者之资养也。 塔庙: 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供人瞻仰的筑物。 弟子: 译曰「所教」,即弟子也,就师而受教者也。自佛教言,则声闻、菩萨统统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行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弟子。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勐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着。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注释】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微尘: 是色法(物质)少分的粒子。依《俱舍论》来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佛陀从无所说法处,破众生的法执;从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处,破众生的依报执;又从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处,剥除众生的正报执。无非苦口婆心要众生离却一切有为法,而如法奉持无为的金刚般若。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淨,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讚歎,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淨,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淨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起瞋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捨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注释】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捨,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义趣: 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慧眼: 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实相: 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淨心等。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者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淨」是思所成慧,「即生实相」是修所成慧。依闻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间第一希有功德。 信解: 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意为「到达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忍辱波罗蜜: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歌利王: 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捨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瞋恨: 又云瞋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瞋。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实无虚: 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庄严非庄严」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非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是名庄严」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等于恆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时,又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时,也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之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明瞭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见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以及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并且广为他人说法,如来会完全知道此人,并眼见此人,皆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慧,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部大乘无相无住的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更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注释】 *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犹言上午、中午、晚上。 劫: 意译为最长久的时间。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复自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一减劫。合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集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世界成住坏空等四期,各经一中劫,共四中劫,为一大劫。 *修持《金刚经》一共有十种方法,也就是「十法行」。(一)写,恭敬写本经,这就是修行;(二)供养,将经典供奉在塔里、佛殿里,以此诚心供养,以此诚心供养,也是修行;(三)施他,就是印经布施他人,使经典能够广为流传;(四)谛听,用心地听闻经义,这也是修行之一;(五)宣说,听闻了经义之后,能够为别人讲解经文,解除文字障碍;(六)受持,自己能持这个道理,在生活之中,广大地发挥,也是修行;(七)开演,把义理详细地宣说,令他人也能彻知彻悟;(八)讽诵,读诵《金刚经》也是修行;(九)思惟,就是深入义理,静默思想,以发衍经义的甚深奥妙之理;(十)修习,也就是因思而行,证入圣果。 大乘: 亦名上乘。乘,为乘载之义。佛法能乘载因地行人,由迷此岸,到达果地,觉的彼岸,所以名「乘」。声闻、缘觉二乘,只求自了生死解脱,有智无悲,不度众生,名自了汉,亦即小乘;菩萨则空有不着,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名大乘。 小法: 即是小乘法。《法华经?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之说法,实际并无二致,只因弟子发心不同,致使浅者见浅,深者为深,而有大小乘之别。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能淨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再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是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今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淨,便知惑业亦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数劫前,在然灯佛处,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实说出,或者有人听我说这些功德,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可思议。」 【注释】 *所谓业障,或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迴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读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淨尽,故曰能淨业障。 业: 造作之义。是指行为、所作、意志等身心的活动。一般分为三种,即是身口意三业。业的性质,有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三种。所造者为五逆十恶之罪业,将来必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业报;若造五戒十善之善业,将来可得人天等善道之福报。 阿僧祇劫: 意谓无穷极之数。 那由他: 指极大之数,有说是百亿,也有说是千亿,或更大之数。 果报: 吾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保持那颗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 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微笑颔首之后,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淨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当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佛陀!依我听闻佛陀所讲的意义,我知道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所以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佛陀听完须菩提肯定的答覆后,喜悦地说道:「很好!须菩提!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说:『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可得,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叫释迦牟尼。 「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就是一切诸法体性空寂,绝对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别的执着。佛陀已证入此理,因此才名为如来。如果有人说,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叫做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为了令众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设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假名。 「须菩提!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虚实不一,不能执为实有所得,也不能执为空无,因为一切诸法万象,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因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涤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 「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注释】 *至第十六分为止,须菩提对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于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启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众生了彻明白。 这三周的说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 *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着我灭度一切众生的心念,那么就是落于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众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众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于是空谈了,怎么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众生而言,度众生乃是在度自性众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众生者,「彼非众生」的观念。为什么彼非众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众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众生,众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众生,事实上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众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授记: 诸佛预知弟子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 释迦牟尼: 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号。释迦,为其种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义。 如来: 如,是不变的、静默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应身纵有千百个,法身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 无我法: 即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我」是妄情所执的实体,而此实体,人法都无,毕竟空寂。人无我:人为五蕴假合,因业流转,没有一生不变的实体。法无我:不论佛法、世法,皆为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诸恆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阐发了究竟无我的义理之后,才能见万法如一,见众生心如我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 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眼。」 佛陀又问:「如来有天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 「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 「是的,如来具有慧眼。」 「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的,如来具有法眼。」 「须菩提!如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恆河中的所有沙粒,如来说是不是沙?」 「是的,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条恆河沙那么多的恆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问:「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心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注释】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恆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众生心。众生与佛,本来无异。众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众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众生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众生之大悲也。 肉眼: 五眼之一。所谓五眼,即(一)肉眼:世人所具的眼根,受种种障碍而不通达;(二)天眼:天人所具的眼根,人中修禅定可得之。虽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但仍有理障;(三)慧眼:为二乘圣贤照见平等法界空无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无悲,虽胜天眼,犹不及法眼能悲智并用;(四)法眼:是菩萨为适应机缘,度化众生故,照见一切世出世法,差别诸相,以及众生心数,前因后果,如幻缘起的智慧;(五)佛眼:佛陀照了诸法实相,圆具前四眼,而超胜四眼者。 *此答正显示如来不异凡夫,生佛平等,如来虽具五眼,亦不离众生肉眼。 *以上这五眼的五问五答,皆是要表明平等真实相本体,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所谓「溪山虽别,风月是同」,不仅佛佛道同,亦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萨同菩萨。所以虽在凡夫,亦可五眼具备,只是凡夫有所知障,各以己见为是,便不能彻见一切,侷促于一偏之见。 五眼并不是说一个人长五个睛来看东西,而是同一个眼睛,就他所能看见的意义来说,有这五种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佛陀所证悟的法界真如,等同虚空,既无分别心识,则彼此一如,人我同等,众生皆是其心内之众生,当然皆能悉知。无分别心,就好像一面大圆镜,物来即映,了无遮碍,洞然明白。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注释】 *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众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着能所。因为住心布施,皆是有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为的功用。有为的福,终有了日;无为的福,永无尽时。有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 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因缘: 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直接主要的条件为「因」,间接次要的条件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阳光、雨露、泥土等为「缘」,因缘和合而生稻穀。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具足色身见到吗?」 「不可以的,佛陀!不应该从圆满庄严的色身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圆满报身,只是因缘假合的幻相,缘尽则灭,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 「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的,佛陀!不应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具足,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象,是为了度化众生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注释】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 具足色身: 指圆满报身佛的总相,即三十二相。 具足诸相: 指圆满报身佛的别相,即一相中也有无量相好具足。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文】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我有这样的意念:『我当有所说法。』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的念头,那是毁谤佛陀,因为他不能了解我所说之故。 「须菩提!一切言说是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为了袪除众生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何来有法?这种种言声的说法,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 这时候,深具智慧的须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但又怕末世众生听闻无法可说,无说法者,这番言语,狐疑不信,于是,便请问佛陀道:「佛陀!将来的众生听了您今日『无说而说』的妙义之后,能生起信心吗?」 佛陀当下便斧底抽薪,破除弟子们对佛与众生们的分别见,说:「须菩提!他们既不是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们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众生,是已悟道的众生。但是,又不能不称之为众生,因为他们虽已经听闻佛法,生起信心,但还未能悟道,所以于事相上说,称他们为众生。须菩提!从真如本性上来说,众生即佛,原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众生』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 【注释】 *此经始终要破除人们所执的见相,前分关于佛身的见相已破除,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语的见相。所以,佛陀一再为众生解黏去缚,破其执见及所知诸障,希望众生能随说随泯,悟入般若妙境。「法无所说,所说非法」的用意,即在于此。 *佛陀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谈,随机而说,众生听声音、看到文字,就以为佛陀在说法。其实,从法身理体之处来看,哪里有可说的法、能说的人?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法可说,是因为法本具不可说,法自证不可说,是顺真谛而言;「说法者」,是如来顺俗谛而言;「是名说法」,是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第一义谛而言。 慧命: 法身以智慧为命,须菩提已能深解般若大法,能担如来慧命家业。另一层含意,佛教尊称长老、比丘为慧命,表示道德智慧圆满,所以言「慧命须菩提」。 *在未来世间的众生,若能闻是法而生信心,就表示他能信般若,即信自心,自心即佛,那他就是佛。只是因为他惑业未尽,相好未全具,所以虽是圣人之心,尚且还侷限于凡夫之相里面,所以说「非不众生」。这圣性众生,实已非凡夫之众生,正因为他已悟达实相空理,终要成佛作祖的,所以说「众生众生」之名,只是短暂称呼的假名而已。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您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 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得者,因为有失也,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名,指的是觉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注释】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来无失,故无所谓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实谛。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文】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菩提绝对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众生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怎能执为实有?修一切善法,不可着相,善法之名,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 【注释】 *说明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着。以此平等清淨心,不着人、我、众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便契真如法性,照见本来面目,而得无上正等正觉。 *法平等有二义: (一)法相缘起平等:比如说,此法生起,必以彼法为助缘;此法为主,彼法为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则又有另一个法为伴,如此主伴因缘,重重无尽,互为主伴,如此看来,岂不平等? (二)法性普遍平等,即指二空般若智所显出的真如实相,法尔天然,普遍平等。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本来就没有高下胜劣之相,由此更显出法法平等的实义。 善法: 指合乎于「善」的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五戒、十善为世间的的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的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文】 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作比较,有人用七宝,集满所有的须弥山王,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且又能为他人解说,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宝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注释】 *所谓「福智」,即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有相的布施纵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时,福智亦是有尽。然受持经典的无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译文】 佛陀恐怕还有众生以为他有众生可度,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询问:「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当体即空,并无实在之相,如果我还生心动念,有众生可度,那么连我自己也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之中。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事实上是假相的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权巧方便设立的,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这都是凡夫执相成迷。 「须菩提!其实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凡夫都具有如来智慧,凡夫与佛,本来平等的,所以凡夫并非凡夫,只是因为他一时沉沦不觉,随逐妄缘,未能了悟生死,暂时假名为凡夫。 【注释】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的众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是无法可说;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是连法也不可得;此分化无所化,是连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来是无众生可度,不曾度过一个众生。 *经云:「平等真法界,如来不度生。」《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陀在在处处,总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恐怕众生怀疑他有众生可度,所以,一再点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我: 所谓的我,有三种:真我、假我、神我。真我,是如来所证的神通自在我;假我,凡夫众生所执之我;神我,邪魔外道之我。真我就是诸法平等的真性,不但诸佛已依此得到了归趣,即一切众生也是依此为最后的归趣,不过众生迷故,而菩提自在,所谓「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 *如来所证之八自在我,绝言绝相,本不可说不可名,为了方便随缘教化众生,所以在不可言说的真我体上,假说「我」。比如说「娑婆世界为我所教化的国土」、「罗?罗是我的儿子」等,都是「是名」的方法,不是二乘凡夫执法执我的「我」。 凡夫: 即是未见四圣谛之理,识浅凡庸之人。 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在平等法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诸佛,也没有众生、凡夫之别。若觉有诸佛、凡夫的差别,这就是凡夫自己迷昧分别的妄想,好比有人在自己身上画圈设限,永远也跳不出去一样,而在佛的平等心性中,是决没有圣凡异见的,所以「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法身非相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吗?」 须菩提自然知道佛陀这一问的深意,便从众生立场所见作答:「是的,佛陀!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陀便接着须菩提的回答,一语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来了。」 须菩提心有领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的。」 这时候佛陀以偈说道: 若有人想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 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注释】 *本分在叙述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所以说,如来法身非相。 三十二相: 係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经云:「百劫种相好,三祇修福慧。」这三十二相是功德所成,但不是无为的法身。 转轮圣王: 乃世间第一福德之人,与佛同具有三十二相,于增劫时出现于世,常乘轮宝巡视所辖四洲,以十善法化四天下,故称转轮圣王。具有四德七宝。转轮圣王共分金、银、铜、铁四个轮王。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文】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抽丝剥茧,好比一手推着,一手挡着,无非要众生当下自悟。 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决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会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着法相,也不着断灭相。 【注释】 *本分在叙述般若法,非断非常,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灭的,不可用生灭之法来论议,因此般若法体无断无灭。前一分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遮众生着相而求的「常见」,也就是「有见」,这一分则是止众生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见」。这二种见都是偏执,不是佛法的大义;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二边,无实无虚的中道,不是什么都没有才叫空,而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 断灭: 断灭就是「断见」,与之相对的是「常见」。佛法说诸法缘生缘灭,故不是「常」,但生灭不已,因果相续,毕竟性空,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恆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文】 须菩提!菩萨若用满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恆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的。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什么是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求生起执着。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而不是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萨修一切善法,行六度万行,不着相布施,心中并没有计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注释】 *本分叙述菩萨修行阶次的深浅不同。凡夫菩萨虽知外尘之相不实,但未证得无生法忍,心中还存有微细之妄念,着相布施,未能通达无我之法。圣贤菩萨,心不住法,得成于忍,因此「得忍菩萨」的无漏功德,胜过「宝施菩萨」有漏的福德。菩萨悟得无我之后,不驰求福德,不恋着涅槃,所以说「不贪」。不受福德,并不是拨无业因功果,而是菩萨心不贪着福德,无较量福德的妄想分别。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是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众生所见的语默动静之相,不过是如来的应化之身,应化身为随众生之机缘感应有隐有现,但是法身则恆常寂静,从未有来、去、坐、卧的相状。 【注释】 *本分乃叙述如来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无往而不在,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具足、庄严圆满之相也;而所言寂静,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 所以,不可以行住坐卧处见如来,因为如来虽现威仪之相,而实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的。 如来: 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乃由真理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亦即如来真性,如如不动,充满法界,随感而发,来固非来,有时隐藏,去亦非去,惟无去来,故名如来。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恆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恆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恆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 「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着取相,贪恋执着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注释】 *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谛,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无实的一天。 一合相: 指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一件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 贪着: 多求而无厌足曰贪,贪心固着而不离曰着。贪着即贪爱欲境,取相不离之谓也。为三毒之最,乃修行的最大障碍。《大智度论》:「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瞋恚,此结缚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 「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着。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注释】 *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于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如是知: 乃是要知不住相布施,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方能妙行无住。 如是见: 是要度尽众生而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究竟无我,知见不生。 如是信解: 指「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正文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最快更新金刚经最新章节! 【原文】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自然要过胜过行七宝布施的人。要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当不执着于一切相,随缘说法而如如不动。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 此时,佛陀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注释】 *应化者,应机度化之意也。举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说,一文一字、一形一相,无非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设,并非真实,故佛陀至此,不忘随说随泯,破众生之执,以显般若之理也。 如如: 又作真如、如实。意谓真实永远不变之万有本体。诸法虽各有差别,然此真如法性,乃是平等不二的,故云「如」,即是「一如」的意思。此「真如」乃是万有诸法之真实本体,万法不离真如,因此,万法彼此也是平等一如的,故云「如如」。 有为法: 意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凡因缘和合所生的事物,皆是「有为法」。 观: 即是以智慧照见所缘境。 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的在家男女众。因亲近奉事三宝,所以称为近事男、近事女。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